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党风廉政

加强纪律建设是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发布时间:2024-07-23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作者:黄百炼 阅览112次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崇高的历史使命,在实现共同理想、追求远大理想的漫长岁月中,唯有加强团结统一才能凝聚力量、突出重点,才能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史证明,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的长期探索中,找到了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发生了整体性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力地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需要把纪律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24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推动全体党员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更好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关键词]团结统一 纪律建设 党的建设 党纪学习教育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从肩负创建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历史使命之后,就面临无数艰难险阻、风险挑战。要做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唯有坚持团结统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保持团结统一是非常不容易的。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通过加强纪律建设维护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过程中,对党的纪律建设进行了整体性变革,在异常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前,加强和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赶考路上,不断迎接新的考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团结统一”由“团结”“统一”两个词组合而成,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里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强调党的思想组织行动一致时,曾用过“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等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将“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团结”“统一”由此开始组合成新的词组,成为规范用词。这不仅进一步凸显了团结统一的重要意义,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团结统一,顾名思义就是在紧密团结基础上的步调一致,体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团结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质,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够做到团结统一。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能够形成实现共同理想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一致性,能够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团结奋斗,能够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并形成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要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思想上的高度认同是基础,政治上的方向一致是根本,组织上的团结协作是保障,行动上的相向发力是目的。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视团结统一为党的生命,首先是因为其肩负的使命任务异常艰巨,树立的目标非常远大。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从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地位创立自己的组织开始,到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开辟推翻阶级压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求解放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面临着无数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一开始总是处于弱小、劣势的地位,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开创前无古人的事业、迎接风高浪急的风险挑战最终实现崇高理想,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只有加强团结统一,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占人口大多数的广泛统一战线,才能使弱小的力量聚合成集中的爆发力,打开克敌制胜的突破口,逐步实现由弱变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因此,团结统一是最有效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见到“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习近平也告诫全党同志:“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我们这么大一个党,领导着这么大一个国家,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这个艰巨任务,全党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迫切需要团结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远大的使命任务,需要不断纯洁队伍,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然而,党的队伍是不会自动纯洁的,而且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到来的时候,难免泥沙混杂,沉渣泛起,会使一些投机钻营分子、阶级异己分子、随波逐流分子混入或者被裹挟到党内来。一些党员干部在个人荣誉地位发生变化后,可能会由于政治立场不坚定、个人野心膨胀、私欲严重,而搞山头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甚至搞分裂主义;一些党员干部会在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滋长贪图享受的思想,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成为腐败堕落分子;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事业观、价值观错位,缺乏大局意识,不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搞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等。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力,败坏了党的形象,涣散了人心,妨碍了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内在土地革命时期出现过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出现过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解放战争时期出现过“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七个有之”现象以及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等,都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非常艰难的,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才能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结的:“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统一。我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决防止和治理‘七个有之’,坚决清除对党中央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从根本上扭转了落实党的领导弱化、党的观念淡漠状况,全党‘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日益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视团结统一为生命,还在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要保持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并灵活运用政策策略推进事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适时制定科学的战略和灵活的策略,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一个个强敌,应对无数次风险挑战。战略作为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目标的长远规划,需要有卓越的战略认知水平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战略的制定者越是目光远大、格局宽广、聚焦实质,就越有对全局的掌控力和转化力。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决定了其所作出的一切战略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策略作为根据形势发展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具有随机处置、灵活多变的特点。正确的策略可以促进和加快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实际状况的变化适时制定灵活机动的行动路线,以兼权熟计的谋略从容应对。正确战略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在发扬民主、解放思想中的统一思想和一致行动,离不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集中与统一。只有对党中央制定的战略决策狠抓落实,做到坚定看齐、全面对表、坚决执行,才能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凝聚起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同时,又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本地域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提高战略实施的效果,充分释放改革发展的生机活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时应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策略,这是必须的。同时也要注意,大家提出的各种策略,有的可能是符合中央战略的,有的则可能是偏离中央战略的。这就要注意及时总结评估,偏离了的要赶紧调整。”历史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只有在战略决策上保持认识与行动的高度一致,在政策策略上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推动事业的蓬勃兴旺。

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历史主动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能够主动加强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创造奇迹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敌制胜、攻坚克难、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团结统一都促进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大发展。经过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党的团结统一达到了历史上崭新的高度,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正意气风发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在赶考路上不断深化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创造的重大成就证明:“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以铁的纪律作为重要保障

习近平指出:“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通过一阵子的工作或者单从哪一个方面入手就能解决好的。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团结统一比较好的历史时期,都是党的建设全面取得成功的时候。本文仅从纪律建设的视角,深入探讨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在参加党的组织的时候,必须按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党也需要用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的制度规则、纪律规范来监督、管束所有党员,使其符合无产阶级战斗组织的需要。如果党员不按照政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党就容易变成南来北往的“大车店”和人来人往的“大卖场”。这样的党就毫无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自身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纪律建设相伴相随、相辅相成。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意识到了团结统一与加强纪律建设的关系。为批驳巴枯宁派汝拉联欢会桑维耳耶代表大会通过的给国际工人协会全体支部的一份旨在反对该协会伦敦代表大会决议的通告中的观点,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没有任何党的纪律,没有任何力量在一点的集中,没有任何斗争的武器!那末未来社会的原型会变成什么呢?简而言之,我们采用的这种新的组织会得到什么呢?会得到一个早期基督徒那样的畏缩胆怯的而又阿谀奉承的组织……”因此,恩格斯明确指出:“这种革命方法无产阶级是无论如何不会效仿的!”列宁在创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工作中,与党内破坏党的统一的派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围绕工会工作的改革面临党内各种反对派别的干扰。列宁最早提出了“铁的纪律”的概念。他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指出:“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作为在反动统治异常强大的恶劣环境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政党,从成立伊始就意识到了加强纪律的重要性。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虽然没有使用纪律的概念,但是包含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的相关内容。党的二大党章设立了纪律专章,此后每次修订的党章都有明确的条文涉及纪律建设的有关内容。1926年,毛泽东在谈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指出:“没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党作指挥——我们欲革命成功,必须势力集中行动一致,所以有赖于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来发号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建党初期的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加强纪律建设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关系。党的五大通过的党章把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党的组织原则,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纪律”的概念,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9月,三湾改编确立了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纪律规范。从此,纪律意识、纪律要求、纪律建设开始进入常态化。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和纠正王明右倾错误的基础上,毛泽东首次提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明确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要求,并对党的高级干部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等作出严格规定。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延安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和健全党委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有力地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纪律监察机构,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完善了有关纪律的要求。毛泽东还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的作风不纯问题,主持制定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于党的八大以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了曲折,纪律建设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党的团结统一和纪律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涉及纪律建设的党内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巡视制度,保证了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的团结统一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更加需要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需要通过纪律建设加强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思想,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加完备。

第一,将纪律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战略布局中。习近平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将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落实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构想的重要手段。在治党治国理念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纪严于法、纪法贯通,把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纳入依法治国整体范畴。党的纪律是体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的规范要求,其最低标准始终高于法律对公民的底线要求。纪律必须严于国家法律,纪律必须挺在法律前面。坚持纪严于法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约束,也是对他们的最大爱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其党管党治党理念的新变化。一方面,通过纪律的强制约束作用和激励惩治功能维护党的全面领导,保证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为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刚性约束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支撑。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入把握,同时也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有关纪律建设的思想。

第二,强化政治建设,严肃政治纪律,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作为最大的政治纪律和最大的政治规矩。习近平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实践,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得到了有力维护:严肃查处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妄加议论、阳奉阴违的行为;打掉了党内存在的团团伙伙,不断清除对党不忠的两面人;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健全组织程序,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严肃查处非组织活动,要求党员严格遵守组织决定,不允许向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的现象存在;要求领导干部坚决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健全政治巡视制度,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问题;等等。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是抓铁有痕、掷地有声的铁规则,有效解决了过去政治纪律要求过于空泛,缺乏操作性的“空转”现象,真正实现了党的团结统一,使党焕发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第三,准确把握纪律约束尺度,确定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防止出现“好干部”到“阶下囚”的断崖式变化。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写了进去。“四种形态”是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监督执纪新理论和新方法,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四种形态”反映了党的纪律处分从量变到质变的梯度轨迹,运用“四种形态”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严到细处,为实现标本兼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四种形态”就如同四道防线,每道防线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对于“已病”的同志,坚决做到刮骨疗毒;对于“末病”的同志,打好预防针,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实施,也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化,让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接受批评监督,逐步成为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习惯,使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第四,将惩治腐败作为纪律建设的重点,进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合力,推进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始终面临“四大考验”、面对“四大危险”。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最大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把反腐败当做一场输不起的战争,通过强化纪律建设务求必胜。在加强反腐败纪律建设方面,进行了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设立了监察委员会,形成了监督合力,提高了反腐败效率,实现了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健全和完善巡视巡察制度,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以党内监督带动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等等。对于严重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除了通过纪律处分予以惩戒外,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及时清除党内毒瘤,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第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断突出严的基调、严的氛围、严的举措。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不断强化它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强纪律建设,做到与时俱进、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纪律覆盖、出现什么新问题就有新的纪律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截至2021年7月1日,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615部。”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党内法规,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例,短短十余年间就作了三次重大修改。2015年修订的《条例》把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中的纪律要求,整合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六项纪律,开列了“负面清单”。2018年修订的《条例》着力提高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将一些新型违纪行为列入“负面清单”,增加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规定,进一步拧紧党纪螺栓、扎紧制度篱笆。2023年12月修订的《条例》坚持严字当头,通篇贯彻严的基调,有针对性地细化违纪情形和处分规定,以制度建设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贯通、联动,推动在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上持续用力。2024年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令行禁止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问题、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指出:“组织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第六,推进党性、党风、党纪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指出:“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一个党员能够模范遵守党纪,绝不是仅仅依赖对纪律的敬畏,而是有坚强的党性作为精神支撑。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党性、党风和党纪的关系,在加强纪律建设中十分注意党性修炼、作风建设、严肃党纪的融通融合。一是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融合为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部署开展七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都是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融合在一起的。二是党性、党风、党纪工作一起抓。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位一体的反腐败体系,把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设置严密党纪法规“带电的高压线”和培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强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的治党治国的战略思想。三是以作风检查与监督为依据,促进纪律建设和党性修炼工作的完善。党风是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的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员世界观和精神风貌在行动上的表现。党风反映和体现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与党性素养水平,是直观考察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检查与监督,通过政治巡视、民主评议、组织考察、民主监督、政治生活等多种方式,把握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加强纪律建设和党性修炼。四是筑牢纪律意识基础,高度重视党性修炼。在党性、党风、党纪三者关系中,党性是最根本的。新时代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炼,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纠正错误政绩观事业观价值观、对干部“墩墩苗”、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考察和锻炼干部、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强化纪律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作为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连续执政75年的大党老党,正走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赶考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正在推动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崇高事业。这个时候,党的纪律建设是不是就可以停停步、歇歇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越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到了爬坡迈坎的时候,党的纪律建设越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之所以要更加重视纪律建设,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更加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阶段,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处心积虑诋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教发展极限施压,妄图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同时,世界局部战争热点不断,国际冲突和矛盾此起彼伏,难以预料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共产党只有更加团结统一,才能够有强大的抗压能力,才能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弯道超车。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的考验和危险越来越严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越来越大,掌管的资源越来越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存在的顽固性、多发性和变异性问题越来越尖锐。腐败的本质就是权力的滥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六个如何”都与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正确的权力观紧密关联,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纪律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解决“不敢腐”的问题。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强纪律建设以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有现代化建设的同一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建设的难度极大。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各种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抢占新科技革命制高点、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等,有大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资源配置、优化组合的工作要做。大国的治理越来越复杂,没有强有力的纪律约束是难以维护协调发展新理念的落实的。四是社会利益群体越是分化,团结统一的难度就加大,就越需要有纪律的保障。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分层分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职业、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层出不穷。社会利益群体的增多,必然带来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思想认识的复杂化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使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统一的难度增加。同时,现代化生活的开放性、包容性、平等性和自由度的增加又容易导致民众纪律意识的淡化,产生纪律松弛的现象,这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加强纪律建设在国家发展中保持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一致性。五是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民众通过对比会产生更多新的需求和向往,激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又给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增加了压力。在社会透明度比较高的状况下,民众的民主意识、监督意识、管理素养都比较强,敢于挑剔和评论政府的治理水平。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纪律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能力的提高。习近平深刻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他还强调:“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就向全党释放了从严治党越来越严、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决心与坚强意志。

要更加重视政治建设,严肃政治纪律,坚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定政治信仰、锚定政治方向、驾驭政治全局、保持政治定力、恪尽政治职守、提高政治能力、敢于政治担当、防范政治风险、严肃政治纪律、维护政治清明、实现团结统一,十分关键。而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首要原因就在于加强了党的政治建设。这个宝贵经验启示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政治建设,抓好政治纪律建设这个根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党团结统一得像“一块坚硬的钢铁”。谋划长远,高度重视培养青年干部的纪律意识。年轻干部承担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历史重担,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领导干部陆续退出工作岗位,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干部将成为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中坚力量。年轻干部具有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捕捉新知识目光敏锐、创新意识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经历短浅、历练不够的不足。他们既缺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和严格的党性锻炼的经历,又缺乏五六十年代出生干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对党的曲折发展、历史转折的亲身体验的朴素感情。一些年轻干部涉世未深,顺风顺水,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自制力不强,刚刚走上领导岗位就蜕化变质,腐化堕落的案例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用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让年轻干部成为堪担大任党的领导力量的生力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特别重视青年工作,特别关注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多次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到中共中央党校给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讲党课。他要求:“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要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轻干部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正确对待权力,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持续深化执纪监督,把严的基调、严的举措、严的氛围落实到从严从紧的实践中。习近平深刻指出:“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远吹冲锋号,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就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抓纪律,坚持有错即纠、有纪必执、执纪必严、违纪必究,让反腐败的利剑始终高悬,始终做到“老虎发威不闭眼”,让任何铤而走险、心存侥幸、以为神鬼不觉、对党搞阴谋诡计的行为都疏而不漏。同时,让每个党员干部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根据党的建设和形势任务需要不断完善党的纪律规定,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党的纪律这张大网织得更紧更密,实现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网络的作用,形成立体化、全天候的纪律检查体系,提高纪律检查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各级党组织执纪监督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抓纪律建设、做遵守党纪党规的标杆和表率,决不允许存在只“挂帅”不“出征”、“光打雷不下雨”、日常管理松弛、简单把责任甩给纪委等现象。

增强党性修炼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党性素养。习近平深刻指出:“全面从严,从根本上说要靠内因……”纪律是建立在自觉遵守之上的,但如果完全靠惩处来威慑,那就证明这个党已经是涣散瘫痪、无药可救的了。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还要培根植本,切实提高干部的党性素养,打好强化纪律素养的基础。要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抓手。党内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起到及时打扫政治灰尘,不断强化党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全面实现了政治生活常态化,但是,党内政治生活平淡化、随意化、庸俗化的现象还存在。一些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例证明,他们没有养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没有接受监督的自觉,长期缺乏严的氛围,滋长了唯我独尊、横行霸道、集权专断、恣意妄为的作风。要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实效性,真正让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时代性、战斗性成为各级党组织生活的现实,使党员干部之间红脸出汗、咬耳拽袖、思想交锋、洗澡治病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要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炼的环节。各级党组织要强化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党性修炼环节,鼓励党员干部到基层锻炼,在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经受检验;在教育培训中增加党性修养课程;有意识地设置挫折和逆境环节,考察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严格管理和要求,敢于批评教育;注重考察其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性;等等。党性修炼的频率和环节越多,经受的考验越多,党性素养才会越高,纪律意识才会越强。党性素养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不能是一个软指标,组织人事部门应当研究出一套对干部党性素养评估考核的科学方法,以此为导向,激励党员干部重视和加强党性修炼。

探索纪律教育常态化机制,让规则意识、纪律意识深入人心。纪律教育是纪律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增强党员纪律观念和纪律自觉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24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强调党纪学习教育要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原原本本学,要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要把学习贯彻《条例》情况作为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突击性、集中性的纪律学习教育在重要的、关键的节点非常必要,但是在长期执政的历史背景下,靠几次突击性的学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形成党的纪律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把纪律教育贯穿党员干部职业生涯全过程。在每个党员干部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考试到入职培训、岗位轮训、任职培训以及党员干部日常的组织生活、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过程中都要包含纪律教育的内容。纪律教育必须警钟长鸣,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是‘婆婆嘴’反复讲”。要丰富纪律教育的形式。纪律教育要以学习《条例》为重点,做到全部内容熟记于心。但是如果仅仅读读《条例》,讨论讨论,效果不一定会好。要充分运用宣传媒介的丰富手段,增强纪律教育的震撼性、触动性和警醒性,把纪律教育变成生动活泼的党史教育、先锋模范的榜样教育、负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和慎独功力培养的自修教育。要及时开展现场教育。纪律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里、视频里会有隔空喊话的嫌疑,容易导致震撼性不够。只有对发生在身边的、周围的、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的违法乱纪现象进行直观的、现场式的教育才具有震撼性,才会使党员干部知道违纪的情况就在身边,殷鉴不远。过去的警示教育偏重于对已经严重违法违纪、被检察机关批捕或者开除党籍公职的典型人物进行剖析,对于一些轻微违纪或者不触犯法律的违纪处理情况则出于保护隐私考虑,仅限于纪检监察部门知情,党员干部都不知道。这就容易造成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的错觉。人的蜕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当一个人犯小错误的时候,就使其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批评和监督,那么就能够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醒其他人要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爱护和保护党员干部。

[作者单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3期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