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村镇记忆

开封民间古建筑的石柱础

发布时间:2017-10-23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kfdsw.com 阅览43次


山陕甘会馆内石柱础


三眼井街的石柱础


三眼井街的石柱础

 

石柱础也有叫柱础石的。通俗一点讲,就是古建筑木柱下面用于做基础的石头。石柱础最早出现在一万四千年前的仰昭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据说,在当时房屋的遗址中,人们就发现室内的木柱下面垫有扁平的砾石。这就是最早的石柱础。

及至后来的诸多朝代在建房时基本都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有两种好处:一是使柱子落在比较坚实的石料上,可以使柱子受力均匀,增加它的稳定性;二是通过石柱础的存在,阻止土地的潮湿向上侵蚀木柱,有效延长木柱的寿命和使用年限。

在古建筑中,柱子是房子的骨架,身份特殊,地位明显,石柱础从最初的实用到后来的实用和美观相结合,这就出现了不同造型、不同雕花的石柱础。

石柱础样式特别丰富。从形状上分,有方的、圆的,还有方圆相结合以及六面体的;从雕花上分,有狮、虎、龟、大象等兽类的,也有莲花、牡丹、文字以及如意、云、水纹饰的。据说北京现存有一块东汉时期的柱础石,上面雕着两只老虎绕着柱子相互对视的图案,极其生动形象。

行走开封这些年,不时发现散落在街巷胡同和一些院落中的石柱础。它们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雕琢精美华丽的,也有简洁大方的。历史总是躲在某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当不经意时,她还存在着,如果一旦真正经意了,她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每当笔者走进一个街巷或院落除仰头看古建筑外,还非常注意脚下,注意这风雨吹不化的石柱础。

石柱础是非常有讲究的。宋代《营造法式》里专门对石柱础的形制作出规定:“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对照这个规定,笔者曾拿着尺子对三眼井街一个院落里的仰覆莲花石柱础进行了认真测量,其结果是分毫不差。可见,古人做事的认真程度。

古人除对建筑本身的质量、尺寸严格把关外,对这些部件的装饰也特别讲究。一是为视觉美感;二是装饰的花纹都有美好的寓意。宋代《营造法式》对装饰花纹也有规定:“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惠草,五曰云纹,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共十一种。紧接着作者说:“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意思很明了,就是在这十一种之内,还可以再配以龙凤狮兽等神兽。这就像两组排列组合,可任意搭配组合。可见,石柱础可雕的内容之广泛之丰富。

在笔者见到的石柱础中,雕刻最丰富的要数山陕甘会馆里的一石柱础。最上面是一石鼓,石鼓下面是一层回纹,回纹下面是四个石狮,每个石狮中间又雕有神鹿觅食图。其最下面是方形基座,每个基座上面又雕有如意纹,从上到下共分五个层次。人们称这种石柱础为复式石柱础。

在雕刻的技法上古人也特别讲究。“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及压地隐起于莲华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这里所说的技法,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惯称的浅平浮雕、浅浮雕和高雕、圆雕等。总之,古人对其建筑的每个部件都十分用心,甚至不允许出半点的不如意。

笔者在茅胡同内的汜水会馆见到两个不同形式的石柱础。一个在室外,一个在室内。室外的高大冷峻。上面是一面雕琢精美的石鼓。中间是束腰,束腰下面是一个六面体,六面体下面则是方形底座。而室内的石柱础最上面则是扁圆的倭瓜形状,下面是长方形并雕有云纹。最特别的是,在石柱础的内侧还凿有槽沟。很明显,这个是装门槛用的。这副石柱础兼负两个功能,一个是本身的基础功能,另一个是门枕石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墩。这是笔者见到的极为特别的一例。

在开封民间古建筑里所遗存的石柱础中,大概有以下几种样式:覆盆式、覆斗式、圆鼓式、基座式,其中以圆鼓式最多、最常见。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