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提出了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实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任务
1987年,邓小平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步骤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江泽民在“三步走”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新“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对十五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更加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任务。
为逐步实现“三步走”和“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对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江泽民指示“要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对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八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宣布:“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新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蓝图,有了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基础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先后使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等说法来表述我国的经济体制,但始终回避“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对市场经济持怀疑态度。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6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随后,在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起来,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在推进对内改革的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江泽民指出:“从政治上看,从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从1986年开始,我国一边推进多项经贸体制改革,一边推动“复关”与“入世”工作。“入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几度中断又几度重启。在江泽民亲自协调指挥下,中国经过艰苦谈判,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此外,江泽民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他强调:“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如今,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显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体制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他一共列举了12个重大关系,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4年,江泽民在上海明确提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他形象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1999年,江泽民在武汉进一步指出:“各项改革和发展,都要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不要一下子都铺开。要先务当务之急,不搞不急之务。”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党中央严厉打击了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各种破坏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实践产生的重要历史经验。
江泽民在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支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在这一时期,宣传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文艺领域百花齐放,体育事业成果斐然,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江泽民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十二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994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讲话时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其他重大关系,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些科学论断,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