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清廉机关建设,涵养新风正气,即日起,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党总支将开展“读志思廉”活动,摘录《开封人物志》中廉洁人物,讲述志书中廉洁故事,弘扬开封廉洁文化。今日推出《包拯》。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 (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1023年~1031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其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支持解盐通商之制。包拯改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扬等州府,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嘉祐六年(1061年),其为枢密副使,卒于位,谥孝肃。包拯为官以断讼明敏正直著称,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正门,令讼者直到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吏奸。民谚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宋史》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包拯有《包孝肃奏议》10卷传世。
包拯是北宋名臣,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曾在北宋中央政府当过管理财政的三司使、管理监察的御史中丞,最后逝于管理军事的枢密副使任上。他一生很长时间在中央机构任职,但最享盛名的是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共1年3个月权知开封府第九十三任知府的时期。开封府因为宋太宗、宋真宗未即位前曾任过知府 (或称尹)、几位亲王也曾任过开封府尹,故号称“南衙” (唐代称中央政府为南衙),是政务繁杂、浩穰难治的地方。包拯自江宁府调任开封府时,已59岁。他任地方官多年,在东京亦任官多时,熟知开封府的种种弊端。他在接受诉讼时,大胆革除旧习,洞开衙门,诉讼者可以不经吏役转手,直接上堂递诉状,还可陈述事由;审判时不讲情面,皇亲国戚与民同罪。他任职时间虽短,却敢于碰硬,拆除权贵特别是号称“国丈”的张尧佐等阻塞蔡河水道的亭榭等违章建筑,免除东京的水患,最为人们称道,他也成为妇孺皆知的“青天”。以后人们传说将众多难以断清的疑案,都归在包拯的名下,他也成为“日断人事,夜理幽冥”的神奇人物,受到人们的尊崇,被称为包公。
为包拯立专祠在开封已有悠久历史。据明代资料记载,开封府治所之北,有一座包公祠,无法查考其始建时间,已历经金、元至明朝,至成化九年(1473年),知府孙瑜因祠址隘小、屋宇倾圮,将祠迁至府治东南方,这座祠堂直到明末黄河决口淹开封城时,才被淤没。清顺治七年(1650年),开封府迁至今开封县街,包公祠又重建在新府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府管竭忠又加以重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府刘书元将开封府东辕门外旧中河通判署改建为 “包欧二贤祠”。道光九年(1829年),知府存业莅任,“包欧二贤祠”已经倾破,于是存业首先捐俸提倡,僚属响应,集钱万余将祠庙修葺一新,存业题祠名为包孝肃公祠。欧阳修治理开封府的办法虽没有包拯那样有名,但刚柔相济,一驰一张也取得出色成就。“包严欧宽”这两种治民方法,在宋代已传为美谈,因此,在开封府前的两个牌坊,一个题为 “包严”,另一个题为“欧宽”,这两个牌坊的坊名至少在明代已经如此。该牌坊在1922年曾被拆除,1923年开封县知事王兰塘又重修。1927年,冯玉祥在河南执政时,废除一切祠庙,包公祠被废为学校,牌坊亦被废。1987年9月,开封市在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原开封府旧址附近重新建成包公祠。
(摘自《开封人物志》)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