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暑,即炎热,小暑也就是小热,还未达到一年之中的最热,但也已经拉开了盛夏的序幕。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之后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大、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即伏藏的意思,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躲避暑气。
在这一时节,同样有优秀的诗词供我们后人欣赏品读,“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出自唐代武元衡所作《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此时此刻,正值小暑,雨后略显清凉。夏日烦闷、天气燥热,傍晚的夏雨冲刷着阵阵凉意,诗人闭门谢客,斜倚在床上,看着窗外隐约的远山景色,心里充满惆怅。“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消暑》节选,对比武元衡的愁闷,白居易的这首《消暑》呈现出的是在酷暑来临之际,诗人为达心中寂静,所采取的方法。如何能消除暑热,只要在院子里坐着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吹来,心静了,热自然就散了、消失了,寥寥几句就勾勒出诗人静坐在院内寻求心境恒平的图画。
小暑时节,气温较高,雨水丰沛,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适合许多农作物发育的需要。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作物都进入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们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开封市志》所载的二十四节气歌中这样描述小暑时节的农事活动:“进入小暑雨水连,防风防涝防伏旱。头伏萝卜二伏芥,荞麦抢种三伏天。各种庄稼生长快,水肥管理是关键。”
在古代,民间讲究小暑“食新”迎丰收,即小暑过后家家户户吃新米,农民会把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随着入伏天气愈加燥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为了解暑生津、开胃解馋,民间便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
暑气蒸腾,伏天来临。愿你静心为伴,化伏为安,乐享美好夏日,快乐健康。这个七月,祝你好运“暑”不完,浅握清风,小暑长安,余生皆欢。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