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观乎人文 铸其辉煌

发布时间:2024-10-06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kfdsw.com 阅览391次

观乎人文  铸其辉煌

五千年风雨弦歌,两百年屈辱奋进,七十五年改换了新颜。在这片土地上万千故事流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即便面对远古时代的猛兽,经受封建王朝的动荡,遭遇坚船利炮的攻击,中华文明史也未曾空白。
中国自古就有修史、读史的传统:前有“仲尼厄而作春秋”,后有钱穆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时,包含血泪写下《国史大纲》,修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精神寄托,立不朽之言;前有“君子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鉴前惟顺,鉴人惟贤,鉴镜惟明”,后有“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读史是鉴往知来的途径,成通达之心境,凝爱国之共识。
如梁启超言:“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究其原因则可以从诗三百的“风”说起。在文字初兴,记载未明的时代,劳动人民或言或歌,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去记录每一天的生活,以诗经为源头,便形成了由群众首创,受群众喜爱,反应群众生活的写实文学传统。而后封疆大吏每治一地,几乎均有修志习惯,志书的书写打破了史书只为权贵记的局面,一村、一镇、一人也有名载于册的机会。绵延至今,党史方志部门仍然坚持修志为民,民众参与,志为民用的历史传统。党史方志部门以横揽八荒、纵括古今的工作特点,致广大而尽精微,地域上于一村拓展,时间上由往古铺开,坚持以特色地情建立躯干,展示民俗特色;以红色文化形成血脉,端正思想态度。所成书目是当代了解一地风俗人情,历史沿革的重要参考。
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志书作为一地人文风情的载体,其作用不言而喻,也备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说:“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随着新时代建设,志书的意义已经远超记载地情这一方面。党史和方志工作融合之后,自近代抗战以来形成的抗战史、建国以来的奋斗史均被囊括其中,红色故事、抗战精神、优良家风、英烈乡贤等均在志书中有所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志书的内容得以扩充,精神指向标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年鉴的编写更是完整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如今志书的编写体例更加科学、内容更加完善,完全堪称一地的百科全书。     
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如何擘画新时期的蓝图,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将何去何从,亟待思想的指引。自党的二十大,至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文化事业发展和理想信念教育这两方面的工作从未懈怠。本正则源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应当重视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因此在全球风云激荡之际,社会的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传承横渠四句,始终秉持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工作态度,积极弘扬革命文化,主动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工作实绩凝聚起文化自信。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坚持编和用的统一,以书育人,以志载事,做民情民俗的记录者,做党史政策的传播者,真正以人文关怀回馈社会,以成书著作记录当下,以党史故事启迪群众,在实干担当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书写华章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事业建设。
回望李大钊先生奏响的红楼序章,遥想嘉兴南湖小船上的传承,几百年栉风沐雨,几百年春华秋实。从窑洞对到自我革命,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初次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奋进,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坚实的足迹,建立起不朽的丰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文化的现代化,凝聚党史方志力量,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是我们应走之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走之路。
作者:海雨曼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