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市情概况

触碰千年——开封的岁月名册

发布时间:2024-11-12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kfdsw.com

轻启开封的历史长卷,从那些古韵悠长的名字中,探寻这座城的灵魂与脉动。在她岁月的名册中,夏商的古拙质朴依旧可感,魏晋的风采翩翩犹然在目,北宋的盛世辉煌以古观今。从“老丘”到“开封”,不仅是一个的变迁,更是一段段历史的沉淀,无一不记录着跨越千年的风雨兼程。

 

夏商古韵 老丘起源

 

开封历史绵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便已有先民的足迹。《帝王世纪》载:“禹避商均浚仪。”这是关于开封早期历史的记载。开封确切的建都置邑历史可追溯至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竹书纪年》载:“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宁即杼,少康之子。夏杼即位5年后把国都由原今河南济源迁至老丘《古史纪年》引《春秋地名考》:“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陈留城北。”据考证,距开封城东北约20公里的国都里村即为老丘所在地,且其村名即是因夏都城设在此地相沿下来的。老丘作为夏都,经历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至帝廑胤甲四年(前1725)迁至西河(今安阳东南)216年。

老丘,作为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对开封在内的周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政权传至第十三任王廑时,政治中心由老丘西迁。尽管老丘附近地区地位下降,但在商、周时期,这里依然是诸侯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战国大梁 魏都辉煌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今开封城附近有仪邑和启封两座城邑仪邑属卫,启封属郑。启封系郑庄公于公元8世纪在郑国东南边境筑起的一座巍峨新城在今开封城南25公里的古城村西北距朱仙镇25公里),此为开封故城。此城不仅为军事要地,更设有仓廪,囤积粮草,因此启封又名“仓城”

随着战国烽火的蔓延,魏国在武侯五年(前391)击败楚军于大梁(今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一带,将原属卫国的大梁纳入版图,由此大梁为魏占有。哀侯二年(前375),郑国被灭,启封归属于韩。惠王六年(前364),魏国为控制中原、避开秦国的锋芒,魏惠王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启封亦随之纳入魏国疆域。大梁作为魏国国都,历惠王、襄王、昭王、安釐王、景湣王、魏王假六世140年。夷门是大梁城东门的名称,因临近夷山而得名,所以夷门也成为了大梁的别称。

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为繁荣都城大兴水利,曾两次在大梁周围兴工开凿运河。特别是鸿沟的开凿,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大梁城的发展,也为开封城市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迁都大梁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战略性举动,国力日盛,迅速跻身于强国之列。《史记》载:“拥土两千里,带甲三十六万”,魏国国势之盛,可见一斑。大梁城内,冶铸业、手工业、商业皆趋繁荣,城垣亦得重新修筑,城区日益扩大,人口增加。《史记》载:“(城内)除田宅外,无空地,人民车马来往,日夜不休。”大梁城由春秋时卫国边境的小城邑赫然崛起,成为强国名都。

 

秦汉置县 魏晋郡治

 

在秦汉的风云变幻中,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静静地记录着历史的辉煌与沉浮。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承载了岁月的变迁,每一块石板路,每一段古城墙,都低语着过往的荣光与故事。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将王贲猛攻大梁,由于大梁城的城池异常坚固,且城内粮草充足,使得秦军无论是强攻还是围困,都无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大梁城,秦军久攻大梁不克,王贲引水灌大梁,围城3月,终城毁魏亡。昔日繁华的都会,因洪水肆虐与战火洗礼,转瞬之间化为废墟,凄凉景象,令人叹息。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在大梁城故址置浚仪县,属砀郡。位于浚仪西南的启封也置县,归属于三川郡管辖。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浚仪在大梁城的旧基上逐渐修葺,城市面貌有所改观。汉文帝刘恒封皇子刘武为梁孝王,初以浚仪为王都,后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在此兴建一座“广袤三百里”的宏大园林自大梁到睢阳筑有许多园林亭台。《汴京遗迹志》中记载:“梁园,在城东南三里许,相传为梁孝王游赏之所......一名梁苑,孝王筑吹台于苑中。”“梁园雪霁”也是汴京八景之一。梁孝王广招四方豪杰与文士,使得梁园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并有大量佳作传世。汉景帝元年156),为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更名为开封县。

东魏天平元年534),孝静帝以浚仪设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州治浚仪,浚仪首次为州治;北周建德五年576),梁州城临汴水,周武帝将梁州改为汴州,自此,浚仪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汴。

 

隋唐汴州 运河明珠

 

在隋唐的辉煌史诗中,汴州宛若一颗从历史深处升起的璀璨明珠,随着大运河的涟漪,闪耀出其独特的光彩。

隋朝初年,汴州之名依旧,未有更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陈留郡废,汴州仍以浚仪为治所。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朝时期,江南已经相当富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但政治重心仍在长安。长安附近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都城需要,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并畅通南北物资流通,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征发民夫百万修凿通济渠运河。大运河北起涿州,南至余杭,经江都、山阳、汴州、洛阳,如一条巨龙蜿蜒南北,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其中,汴河(亦称汴渠)作为运河之关键段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是南北物资交流、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而汴州城,恰坐落于汴河之畔,且邻近洛阳,故而迅速崛起为隋之东部门户,南北物资汇聚,英才云集,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唐朝时期,汴州城更是日新月异。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汴州置汴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汴州总管府改为汴州都督府,开封县并入浚仪县,汴州领浚仪、陈留、雍丘、尉氏、中牟5县。太宗于贞观元年(627)设道,汴州浚仪县属河南道,道治浚仪。睿宗于延和元年(712)复置开封县,设县治于汴州城,与浚仪县同为汴州附郭,至此浚仪、开封2县治始同城。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于唐天宝三年744同游汴州,于“吹台”之上把酒言欢,挥毫泼墨,留下《梁园吟》《古大梁行》等传世佳作,汴州之名,亦随之响彻四海。唐大历十四年779),永平节度使李勉挥斥方遒,扩建汴州城新修筑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宽广,已初具今日开封城之雏形。唐兴元元年784),李勉又将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至汴州汴州城成为唐王朝最强大的藩镇,辉映中原,威震四方。

 

五代更迭 开封浮沉

 

在唐末的动荡中,开封的前身汴州,逐渐显露出其作为政治中心的重要性。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4朝均建都于开封,使开封地位有了新的提高。

宣武军节度使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随后废黜唐帝,于开封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在开封建立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称帝后以汴州为都城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国都,号称东都开平三年(909)至乾化三年(913),后梁一度迁都洛阳。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开封府为汴州汴州仍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后晋天福三年(938),高祖石敬瑭再度以汴州置开封府,并从洛阳迁都开封,称东京,以洛阳为西京,此为开封城首次称东京。后汉于天福十二年947定都东京,置开封府,辖县不变。广顺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建都东京,置开封府,辖县如旧。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下令调集开封附近的滑(今滑县东)、郑(今郑州)、曹(今山东曹县)等县30多万人增筑开封外城。经一年多,外城巍峨耸立,周长共计48里223步,气势恢宏。此番扩建,不仅筑城固防,更对城市布局进行了精心规划,为日后城市的繁荣铺设了坚固的基石。历经五代更迭,开封城域日渐辽阔,风貌焕然一新。昔日之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悄然蜕变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之枢纽,为北宋东京城的辉煌盛世奠定了深厚基础。

 

北宋东京 繁华如梦

 

东京,这座承载着北宋王朝盛世风云的都城,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工笔长卷,细腻地描绘着那个时代不似人间的繁华。从金碧辉煌的皇城,到热闹非凡的市井;从庄重威严的朝堂,到烟火气息浓厚的江湖,每一幕都如诗如画,每一帧都耐人寻味。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仍以开封为国都称东京。在北宋九帝168年的治理之下,东京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

宋王朝先后于开宝元年968、大中祥符九年1016、元丰元年1078和政和六年(1116)四次扩建东京,构筑起皇城、里城、外城三重辉煌城垣。东京城的街道、河流、建筑群布局合理,城市整体以御街为中轴线对称,沿用《周礼·考工记》王城图为基本原则。由于经济发展,原有城市管理体制“里坊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宵禁被废除,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商业区和居住区开始相互融合,“街巷制”出现,城市街巷名随之大量涌现,带动了全国城市地名的变革。这些最初的街巷名,成为中国古代地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古代城市的文化遗产。

东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机构繁复,据《宋史兵志》等记载,北宋中期时禁军数量一度扩充到八十多万。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王侯将相等统治阶级住于京城的人口在3万以上。各类政令诏书,自东京出发,由四通八达的邮驿发向全国各地。

东京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是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均出自北宋时期。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部分主要行业有丝织、造船、印刷、军器制造、织染、制药、笔墨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从业者在8万人以上。神宗时仅制造军器的南、北作坊就拥有工匠近万人。民间的手工业经营门类之广从业人员之众更是前所未有。北宋东京的商业已不再受隋唐以来封闭的坊、市分割的厢坊制的限制形成开放式以坊、市混合为特征的商业新格局。作坊临街开市各种字号的店铺鳞次栉比分布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北宋末期东京城的工商业户达6400余家小商小贩 8000余家。商人中“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州桥、相国寺,更是商贾云集之地,繁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相国寺内市场每月开放 5 次“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州桥、龙津桥、马行街等处设有夜市“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通宵达旦川流不息”。马行街由于夜市灯火烟雾蒸熏致使“蚊蚋敛迹”。

东京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最高学府——太学聚集全国的贡士最多时达到 3800人最大的藏书单位——崇文院藏书高达3万余册。大批文人、学者荟萃东京如欧阳修、梅尧臣、苏轼、苏舜钦、曾巩、王安石、柳永、周邦彦等都在东京有过创作活动。翰林图画院把全国有名的画家网罗一起,故而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另外瓦肆之间,说书、唱曲、杂剧、院本,热闹非凡,丰富着东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北宋东京,这座如梦般的都市,以其商业的繁荣、市井的熙攘和夜市的辉煌灯火,绘就出举世无双的繁华图景,每一砖一瓦无不流光溢彩、仪态万方。

 

金元沧桑 南京汴梁

 

在金元时期的沧桑巨变中,东京——这座昔日北宋的繁华都城,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再到缓慢复苏的历程。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东京,北宋的辉煌在金人的铁蹄下黯然陨落。

东京,这座昔日的繁华都城,在金兵的无情攻伐中,城池残破,建设毁损,经济与文化的璀璨亦随之黯淡无光。连绵的战争与民众的流离失所,让东京往昔的喧嚣与辉煌,如同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北宋灭亡后,金兵扶植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33天后伪楚政权废。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东京属南宋。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金占领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阜昌三年(1132),伪齐政权由北京大名府迁都汴京。金于熙宗天会十五年(1137)废伪齐,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京;设汴京路开封府,路、府均治开封。海陵王于贞元元年(1153),立开封为南京,改汴京路为南京路。贞祐二年1214),金朝在面临蒙古军队的威胁下迁都至南京(今开封)南京路开封府以及府治辖县均不变。日的北宋皇宫在废墟中重生,外城亦在蒙古威胁的阴影下得以加固。然而,金天兴元年(1232)春,蒙古军在均州三峰山一战中重创金兵,围困南京。同年十二月,金哀宗仓皇出逃。翌年正月,南京归于蒙古之手。然而,金朝迁都南京的短暂时光,却使开封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人口大增,文化得到一定繁荣。

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攻下南京,金朝的历史至此画上了句号。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南京路改为汴梁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省治汴梁,此为河南称省的开端,也是开封始为省会。

金代后期,黄河经过多次改道,移至开封附近。到元代,黄河河道开始在开封境内移动,并且经常决溢。日益严重的水患给这座古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元代后期,疏浚了开封附近的河渠,朱仙镇作为开封的临水外港,如一颗新星般崛起,商贸繁荣,成为开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段历史,虽然不及北宋时期的辉煌,却也是东京城在风雨飘摇中缓慢而坚韧的发展史。

 

明清民国 中原中心

 

在明清民国时期,开封作为中原的中心城市,其历史变迁与地位的演变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克汴梁,五月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开封县并入祥符县,至此两县合一。明置河南中书分省,省治开封府,八月定为北京成为南京(应天府)的陪都。重建开封城,将昔日的土城蜕变为坚固的砖城,这便是今日开封砖城之滥觞。洪武十一年(1378),北京撤,开封作为陪都的历史正式结束。然而,历史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崇祯十五年(1642),农民起义的烽火连天,李自成部围困开封,久攻之下,城池巍然不动。九月十五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水患,无论是明军为解围而决黄河(亦有言起义军借水势攻城),都使得开封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据史料记载,开封城原有百万人口,死于瘟疫饥饿有20万人,剩下的80万人中,仅有不到2万人获救。

清初,河南省、开封府诸建置沿袭明代。1929年,开封市成立,市、县虽同城而居,却各自独立不相属,翌年撤市。194811月,开封特别市成立,12月改为开封市。1949年3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属之。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属之,并为省辖市、省会。

开封从明清时期的行政中心到民国时期的省会城市,再到新中国初期的特别市,其地位虽有起伏,但始终是中原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城市。


当代风华 开封新篇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开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古老的城墙到繁华的街区,从传统的手工艺到现代的科技创新,开封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为省辖市,有将近7万人迁至郑州。1955年1月,郑州专区专员公署改名为开封专区专员公署(简称开封专区),驻地由荥阳迁入开封,辖开封县等10县。开封市依旧作为省辖市,维持其行政地位。1958年商丘专区正式撤销,所辖14个县划归开封专区,开封专区进入了管辖范围最广的阶段。包括了开封市、商丘市全境以及周口市的太康、鹿邑、淮阳、郸城、沈丘、项城等6个县,以及郑州市的中牟县和山东菏泽的东明县。1983年9月,实行市带县体制,撤销开封专区,原开封地区所辖之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5县划归开封市领导。2005年8月开封市区内实行区带乡制度开封县杏花营镇、杏花营农场、仙人庄乡并入城区郊区更名为金明区南关区更名为禹王台区。2014年9月撤销开封市龙亭区、金明区设立新的开封市龙亭区以原龙亭区、金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龙亭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开封县设立开封市祥符区以原开封县的行政区域为祥符区的行政区域。截至2023年年底,开封市辖兰考、杞县、通许、尉氏四县和祥符区、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另设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封,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其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华夏文明的辉煌与沧桑。从夏商的古都“老丘”到战国的“大梁”,从秦汉的“浚仪”到隋唐的“汴州”,再到北宋的“东京”,金元时期的“南京”与“汴梁”,以及明清民国时期的“开封”,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次的变迁,都如同凤凰涅槃,让这座城市在风雨中更加坚韧。如今,当我们再次凝望这座古城,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进步在此和谐共鸣。

(编研四科供稿)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