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地名挖掘】关于开封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3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范海华、李惠良、王永明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和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不仅延庆观、州桥遗址、龙亭、相国寺、铁塔等文物古迹声名远播,就连城中每一个街道,都深深烙印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众多老街中,位于开封市鼓楼区中心的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尤为独特,它是开封这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保护这条历史文化名街,对于维护城市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复兴坊街区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价值

1、区位优势明显。复兴坊是古都开封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古城区中心,紧邻鼓楼广场,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古城的核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是古城区“三纵三横”道路网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鼓楼田字块特色商业街区的东南片区。复兴坊街区东起复兴南街,西至马道街,南起自由路,北至鼓楼街。占地约22公顷,现有10多条街巷,163处院落,有善义堂清真寺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和30多处历史建筑,实住人口1200多人,商户180多家。

2、文化底蕴深厚。复兴坊街区文物遗存众多,承载了开封古城诸多的文化特征。诸如豫东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等。建筑风貌别具一格,院落保存完好,建筑细节精美,地方特色鲜明,是展示开封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街区内部街道名称大多源于历史典故,拥有商场后街、存德里、打线胡同、鹁鸽市街、铁佛寺街、复兴街等历史名巷。其中,复兴街小学自1902年创立以来,已逾百年历史。此外,街区内还散布着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各历史时期的构筑物和古树名木,共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鹁鸽市街。南北走向,明代时以售卖鹁鸽,鸭鹅等而闻名。(中部通马道街)街内现存清光绪十三年(1887)善意堂清真寺。宋《东京梦华录》记载“该街皆是樸头,腰带和书籍及冠朵铺席丁家素茶。北即小甜水巷,南食店甚盛”。北往西拐的胡同俗称洋井院,有一口大甜水井是居民用水来源,专人专看收费用于定期淘井。20世纪七十年代鹁鸽街北与马道街北部改造填埋。

铁佛寺街。北宋元丰年(10781085)增建慧林禅院,并且供奉铸铁佛像,又称铁佛寺。民国冯玉祥时期(约1935年)改名新治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复名铁佛寺街。

存德里街。东起生产中街的南北街,西至商场后街,民国18年前(1929年)是一水坑,冯氏兄弟冯汉玉、冯汉飞二人在此修路并且盖建七处院落让居民住。取“存善积德”之意,故名存德里。

复兴南街与复兴北街。复兴街包括复兴南街和复兴北街,复兴南街南北走向,长407米宽7米,北宋时期称第四甜水巷,明朝时间称第四巷。清朝时候北半部称“对堵庙街”。在中部有两座庙,西北为土地庙,向南者为老奶庙,共同用一个山墙故名对堵庙。该街南口在清朝有官盐商店称“老盐店门”,民国后期更名复兴街,以后又称复兴南街。

复兴北街在复兴南街北侧,东西走向。东起解放路吴胜角段,西口不通,长221米,东口宽2米,西端宽5米,街道中宽8米,该街明朝称“齐阴阳胡同”,民国称牲口市。复兴街改名原因有2个传说,一是国民党68军军长刘汝明的亲戚曾在该街北段路西大宅院居住(现复兴南街28号)嫌亍名不雅,提议改街名“复兴街”。包括当时第四巷(现复兴南街南部也改同名)。二是民国取“抗战胜利民族待兴”之意,更名复兴街。

生产前街、生产中街、生产后街。此三条街道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在河南省很知名。生产前街东西走向,东起复兴中街,西接生产中街南口。清朝称“第四巷前街”,民国初称“和平巷”,后称“前第四巷”。

生产中街呈“卜”字形,南北走向,北起生产后街,南接生产前街西口,东逼复兴南街,清朝称“前第四巷”,民国称“中第四巷”。

生产后街东西走向,东起解放路吴胜角段(大袁坑沿街),西到商场后街北口,与铁佛寺街东口相对,长339米,宽6米,街分东、西两段,东部与复兴南街相交,中部北通打线胡同,街西部南侧与生产中街北口连接。明朝称齐阴阳胡同,清朝至民国称“后第四巷”。第四巷(前中后统称)清朝有全国知名供达官贵人高等学者娱乐的书寓,如豫新书寓、名花书寓、云喜书寓、天乐书寓、燕洛书寓、同新书寓等十多家国内知名书寓。主要是演艺、书画、吃酒,客人以文人及达官贵人为主要对象。演艺人员分扬州帮及河南帮(也称河南班子)。

南炉坊胡同。在复兴坊中有一鲜为人知的街道“南炉坊胡同”。清朝光绪24年(1898年)《祥符县志》记录有倭公祠、袁公祠。倭公祠是祀文华殿大学士倭仁而建,倭仁是清朝著名理学家,清朝大臣三朝元老,从小住在开封在开封长大,道兴九年(1829)中进士殿试取二甲被授编修,早年在京师以河南同乡和开封同乡交往成立正学会,并与曾国藩、吴廷栋结为好友研究理学,后任大学士官拜工部尚书。并且任同治皇帝老师。同治十年(l871年)因病去世被皇帝追赠太保,谥文端,在开封家乡(现复兴坊)建倭公祠堂入祀贤良祠。

袁公祠是祀当朝刑部待郎袁保恒于光绪11年(1885年)建。袁保恒道光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刑部侍郎。光绪三年(1877)他因祖母过世回家奔丧,正赶上河南大旱灾,即受命于河南府(开封)救灾。他日夜为救灾操劳,亲书全国各省大吏筹措救灾款项,并且让家人倾家财恤救本地灾民。光绪四年(18784月视察灾区染上霍乱去世。朝庭遥念功德,在复兴坊建袁公祠堂并谥“文诚”。旧址在民国时期改为河南省立第二小学,后为复兴街小学东院,大门在复兴北街。

3、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复兴坊街区紧邻全国闻名的鼓楼夜市、书店街夜市。南侧是大相国寺、州桥遗址和古运河遗址。附近还有刘青霞故居、山陕甘会馆等著名景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势必会吸引大量本地和外来游客,为街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关于城市街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首先,保护和发展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和文化民俗价值。讲好复兴坊历史文化故事,能进一步提高开封的知名度,开封知名度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开封老街区的发展。因此,保护好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将会吸引大量的中内外游客,对提升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商业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对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不仅是在保护几条街道,而且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更是对建筑学、美学等多方面价值的保护。

第三,复兴坊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城市的整体文化品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复兴坊文化背景来源于民间,发展和保护好必然会出现一个开放式的与众不同的新的文化旅游亮点,这对我们整个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三、复兴坊街区一期建设开展情况

2018年2月,鼓楼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复兴坊街区提质建设工程(一期),该工程原定工程内容为:鹁鸽市街、商场后街、生产后街3条街道的街景立面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37号院的保护性修缮,部分非规范化管理的户厕提升改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省、市领导要求,增加了复兴南街、洋井院街立面改造、弱电入地、路面铺设;部分庭院胡同内的提升改造(打线胡同、生产后街8号院、19号院);4座公厕提升改造;万宝大楼、美食城大楼等立面整治工程。

复兴坊属于老城区,基础设施较差。为确保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复兴坊指挥部。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鹁鸽市街、商场后街、生产后街3条街道的燃气、强弱电、上下水等基础设施的入地改造;完成了鹁鸽市街、商场后街、生产后街、复兴南街、洋井院街、打线胡同(南北段)6条街道的街景立面改造和路面铺设;完成了生产后街37号院的保护性修缮;完成了四座公厕和三座户厕的提升改造以及街区内大环境的综合整治等工程。实现了“老街道靓起来,老房子用起来,老字号火起来,老百姓笑起来,老街区兴起来”的街区提质建设目标。复兴坊街区提质改造以来,国家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等领导先后带队到复兴坊街区观摩视察。2018年共接待省内外观摩考察团 183批次,接待来宾近万人。

鼓楼区政府在复兴坊改造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民生第一、保护为主、产业优先”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造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街区功能,把老城区打造成“生活居住、休闲旅游、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1、坚持民生第一,做到群众满意。在街区提质改造时,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院落征收与改造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外迁,允许自保,使居民可走、可留、可租、可居、可业。从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从街区文化符号到门头牌匾样式,再到建筑墙体颜色等的确定,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针对群众高度关注的燃气不通、下水不畅、出行难、如厕难等问题,多方面、多渠道听取民意,确保在改造时解决到位。

2、改造基础设施,提升街区功能。街区提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一规”“二拆”“三保”“四改”的方式进行:“一规”就是制定高标准的历史风貌街区规划;“二拆”就是拆除违章搭建和丑陋招贴;“三保”就是保护传统格局、保护历史风貌、保护历史建筑;“四改”就是改造街巷道路、改造建筑立面、改造地下管网、改造老旧厕所。比如,在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提质建设过程中,将环境改善、古城修复、功能提升、业态重塑等综合考量、一体推进,通过管网改造、立面改造、院落修缮、厕所提升等工程建设,真正提升老城区的功能品质、完善功能设施、强化功能配套。

3、传承历史文脉,重构文化脉络。在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中,深度挖掘能够彰显宋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空间体系、街巷肌理、建筑风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强化对重要区域、重点建筑、主要轴线、关键节点的形态管控,加强文化符号的设计和融入,充分彰显“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新宋风城市风貌。比如,在复兴坊街区提质建设中,对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生产后街37号院进行保护性修缮,最大限度恢复了建筑原始风貌;大力扶持发展翟俊杰电影艺术馆、二夹弦戏曲博物馆、一束光书店等一批民间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项目,使鼓楼商圈成为开封传统文化的展示区、体验区,提升了鼓楼商业区的文化品位,激发了传统文化新活力。

4、加强政策扶持,加快业态调整。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符合街区功能定位的生活服务、休闲旅游及文化创意等业态,并给予房租和装修补贴。近20家业态入驻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比如,刚刚修缮改造完成的生产后街37号院,已有鼓楼美术馆、“复兴坊文化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鼓楼文化创客基地”、“智慧鼓楼综合信息平台运营中心”、《大河之南风云四十年》剧务处等5家新兴业态进驻,充分彰显了四合院外在古典、内蕴时尚的特色。

四、复兴坊街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街区风貌及文化遗存破坏严重。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复兴坊街区缺乏规划和有效的保护。群众自建房风格不统一,墙面、门窗材料五花八门,夹杂在老街巷中极不协调。街道空间被随意侵占,供人歇脚、活动、交流的空间基本没有。乱停乱放、私搭乱建、乱排乱倒等现象普遍存在,各种线路杂乱无章,影响了复兴坊的形象。一些院落由多户分住,各户任意改造,院落内空间也越来越小,绿地越来越少,景观越来越差,破坏了原有院落的完整性。

2、交通不畅,知名度低。建成的复兴坊街区一期四周不临主干道,出口不畅,且没有明显的地理标志,好多本地市民都不知道复兴坊街区的存在,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街区内道路基本上维持了原有的走向和特色。但北部的复兴北街西侧因居民建筑占用被阻断,道路不通。大量私家车占用道路停放,造成交通拥挤,出行不便。

3、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较差。复兴坊前期改造项目只涉及到各主要街道的立面、道路、水、电、燃气和排水的改造,各“毛细血管”的改造未涉及。生产后街、复兴北街27个院落内部至今仍保持“原生态”,路面、墙体立面十分老旧。自来水管道漏水、排水管网不畅、院内道路坑洼积水等问题普遍存在。片区内迁出的人口比例高,长时间空置的房屋得不到修缮,约有三成的老旧房屋出现了破损、漏雨、甚至坍塌的情况,残垣断壁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了街区形象。

4、业态布局不合理。在复兴坊街区改造过程中,鼓楼特色文化商业区管委会对街区内业态进行了调整,引进了部分商家入驻。主要以手工、民俗和文化用品为主,但经营方式较为传统,网红店或人气高的店铺少,目前经营状况较为一般,在游客引流方面难以发挥优势。

五、复兴坊街区发展的建议

1、做好规划、找准定位。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指导,注重“在更新中保护,以保护促更新”。强调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品质的提升,发展多元化的业态形式,满足居民、游客、商户等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逐步形成“宜居、宜游、宜业”的街区空间,重现街区活力。复兴坊街区在定位上要有别于七盛角、双龙巷历史风貌区,建议集中展示复兴坊本身具备的民居与名人文化,带有各时代印记的建筑与地方民俗文化。在复兴坊主要出入口设立牌坊、景观等标志性建筑。借助鼓楼、书店街夜市、州桥遗址、大相国寺的知名度,把熙熙攘攘的游客吸引到复兴坊街区,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改造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动员各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运营。争取上级有关部门从“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复兴坊街区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修缮。

3、引进专业团队运营。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运营。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投资者购买或租赁街区内房屋。建筑院落风格由专业团队设计规划,经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改造。不同意出让租赁的居民,可引导居民以独立或联合方式,以院落为单位按照街区规划自行改造。运营团队可以采用返租的形式统一业态和运营。

4、注重对复兴坊街区风貌保护。修缮和复建袁家楼、甜水井、重点院落,通过点线面结合,保留复兴坊街区独特的历史风貌。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和坍塌的房屋,原则上不允许群众自行翻建,制定统一的保护性开发配套安置房源政策,鼓励群众搬迁,按照征收政策享受安置房源。

5、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按照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墙体、绿植等微景观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用“绣花”功夫为游客创造高品质的立体式景观体验,逐步把复兴坊建成网红打卡地。建议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保洁设施等。特别是鼓楼周边停车难是个老问题,复兴坊居民也多,这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停车位挖潜工作,严管路段停车等违规停车行为,确保游客和市民安全出行。

6、加强宣传推介。加强与各种媒体平台、旅游团队的合作,使复兴坊街区成为宋文化旅游链条的一个靓丽的名片和打卡点。借鉴淄博烧烤现象,利用影视剧、自媒体、网红等网络优势,提高复兴坊知名度,形成虹吸效应。

六、结语

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于开封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是我们开封人的幸运。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草案中,生产后街、马道街、书店街等街道被明确为一级历史街巷,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切实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才能使复兴坊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对得起祖先的智慧,才能无愧于子孙。

 

 

范海华   鼓楼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李惠良   开封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王永明   鼓楼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附件:


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 

 

序号

文物名称

形成年代

时期

街名地址辖属单位

1

鹁鸽市善义堂清真寺

清朝

古建筑

鹁鸽市街,相国寺办事处

2

复兴街20号院

民国

近现代

复兴街,相国寺办事处

3

复兴南街28号宅院

民国

近现代

复兴南街,相国寺办事处

4

复兴北街18号宅院

民国

近现代

复兴北街,相国寺办事处

5

生产后街37号宅院

清朝

古建筑

生产后街,相国寺办事处

6

袁家楼

民国

近现代

生产后街,相国寺办事处

注:参考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

 

 

 

20237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