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地名挖掘】“轴”城的丰碑——品读开封中山路

发布时间:2025-02-13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黄萌生

黄河之畔有着“城摞城”奇观的八朝古都开封,老城区街道密如蛛网,号称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而独立特行的,是通达古城南北、笔直宽阔的中山路。

开封中山路肇始于公元781年,唐宣武军节度使李勉重建汴州城,在衙署前定下了这条南北中轴线,1200年来没有任何位移,其“高寿”堪称世界之最。

中山路北段,唐代称“署前大道”,五代和北宋称为“御街”,明代为周王府“府前大街”,清代称午朝门街。尤其在北宋时,皇宫宣德门至南熏门这条笔直的南北御道,全长不小于3796米,可谓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最长的古街道。

1984年文物专家结合市政建设,发现在中山路下埋藏着一座完整的“古州桥”。2018年开始的古州桥考古发现,古州桥南北跨度25.4米,宽近50米,仅桥面就有近30米宽,超现代的“双向八车道”,其路宽恐怕也位居当时世界之最。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的成功和颂扬孙中山先生,1928年,主政河南的冯玉祥将军大笔一挥,便将清代的行宫角、县角、南门大街统一取名为中山南街,1935年正式更名为中山路。

也许在全球数百条同名兄弟中,开封中山路决不是最恢宏的一个,但它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盈厚重,独具个性光彩。我想说,它躺下是一条路,站起来是一座碑。

中华民族抗击外侮斗争解放的纪念碑

这条路上,滴洒过大宋王朝徽宗、钦宗二帝北掳的靖康悲泪和开封军民东京保卫战的抗金热血;有着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归来“蜗居”开封行宫的遗址,响起过开封人民反帝反清的吼声;它直通的南熏门古城墙上,留有沦陷时期日寇修建的堡垒,与之相连的山陕甘会馆,中共地下党曾巧计枪杀日特务机关4名日寇高官,包括日本天皇外甥、敌酋吉川贞佐,这是中原战场被中国军民击毙的日军首位将官;它曾深印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龙亭的炮火足迹,迎来开封解放的欢庆秧歌和百姓笑语。

中山路上记录着太多与孙中山先生密切关联的史事佳话。

1927年614日,爱国将领冯玉祥二次主政中原,任河南省省政府主席。冯将军一贯笃信和追随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念,为大力弘扬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他下令将开封龙亭更名为中山公园,并聘请留法学生领袖、园艺专家郭须静教授领衔筹建中山公园,将原午门牌坊作为公园大门,牌坊正中镌刻“中山公园”四字,东、西廊柱分别书写“遵守总理遗嘱”、“天下为公”、“睡狮猛醒,勿伤我种”等标语。意犹未尽的冯玉祥先生,于1929年初在龙亭照壁后真武殿旧址前建造了孙中山先生伟岸的铜像。

中山铜像高1.97米,西装领带,外穿大衣,两手插于口袋,双眸凝视远方,庄重肃穆而器宇轩昂,凸现一代伟人睿智坚毅的风采,也成为开封城的标志性塑像。

这尊铜像是冯玉祥在19293月离开河南前安放于开封中山公园。据资料记载,作为中山先生生前好友,为中山先生扶柩的唯一日本人梅屋庄吉先生,他最早在日本为孙中山先生设计、铸造了4尊铜像,捐赠中国的最早一尊铜像,是于19297月安放在南京市黄埔路,建国后移至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其余后来分别安放于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中山公园、广州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所以,国内外建起的第一尊孙中山铜像在开封中山公园。

中山路南端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高二十余米,为三层六棱石砌建筑,似一个硕大的杀手锏直刺云天。中山路东南的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园,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园内辛亥革命烈士青石陵墓前,有后从龙亭公园迁移到此的孙中山铜像。19111010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极大鼓舞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东渡日本留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的张钟端,为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别离已有8个月身孕的日籍妻子返回国内,被一致推举为河南革命军总司令,他多方奔走,周密计划,准备于1911年农历11月在开封发动武装起义,不料因叛徒告密,武装起义遭到清廷残酷镇压。农历115日,张钟端等11名革命志士被押送刑场,张钟端昂首高呼:革命万岁! 共和万岁! 传说那天清晨,漫天风沙突然停了,一场从天而降的白雪掩埋了张钟端和烈士们的遗骨。

1982年,开封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11烈士墓迁至禹王台公园,在苍松翠柏间,辛亥革命烈士与九洲治水的大禹(禹王庙),在此吹奏乐曲的晋国大音乐家师旷(古吹台),唐代游汴吟诗唱和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及高适(三贤祠),以及亲书匾额“功存河洛”和题诗刻碑的清康熙皇帝(御书楼、御碑亭)一起,接受后人的崇敬和纪念。

1952年1030日,毛主席视察黄河兰考东坝头后,下午到达开封视察,并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及河南省党政军领导等陪同下,神采奕奕走进龙亭公园。头戴灰色帽子、身着灰布中山装的毛泽东,在龙亭大殿前的孙中山铜像前伫立,凝视着铜像上的几处弹痕,随行的河南省省长吴芝圃解释说:这是1948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留下的。毛泽东同志瞻仰着孙中山铜像,幽默又意味深长地说:“您是打不倒的!”以后来汴考察的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对开封孙中山铜像给以很高评价。

与秋瑾齐名,有“南秋北刘”之誉的开封女侠刘青霞,她原姓马,18岁时嫁与开封尉氏县大富豪刘耀德,故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独守偌大家业。1907年,她随奉派赴日考察的二哥马吉樟赴日游览考察,在日本东京,她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她为张钟端及同盟会河南分部创办却艰难维持的《河南》杂志捐款20000元,为《中国新女界》捐款6600元。回国后,她兴办教育,修筑桥梁,复以巨资支援同盟会河南分部成立大河书社,并巨额捐助张钟端领导的辛亥革命河南起义。在社会压力及刘氏家族的攻击抵毁中,她大义凛然,于民国二年(1913年)亲赴上海拜见孙中山先生(是时孙中山先生已交卸总统职务,担任全国铁路督办),表示愿将全部家产捐献国家,作建设铁路之用,虽因故未能成功,但中山先生嘉纳其意,并为之写下了“天下为公”的著名题词。直到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督豫时,经冯玉祥批示“与其族人争讼,不如收归公有”,刘家的大部分财产方得以归公,移作河南办学经费之用。如今位于开封刘家胡同的刘青霞故居纪念馆,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中山路默默相望相守。

开封乃客家人之老家,也是中山先生之祖根。上世纪,客家文化学者罗香林教授历经10年潜心研究,考证了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即孙中山先生的先祖晚唐东平侯孙俐祖籍为河南开封陈留(郡)。200312月,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一行的中原寻根考察访问团,到河南省寻根祭祖,在开封、洛阳和郑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观光考察。孙穗芳女士曾深情地说:“中山先生曾亲口说过,自己原籍在紫金县,是东江客家人。这是我父亲(孙科先生)跟我说的。我们孙家,从河南陈留(陈留郡,相当于今天开封陈留镇区域)迁到江西,再迁到福建,从福建再搬到广东。”孙中山先生祖籍开封的消息一时成为开封中山路上的热议美谈,加之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开封隆重举办,更掀起一阵海内外客家人到“客家祖居地”开封的拜祖寻根热潮。

华夏历史文化的厚重丰碑

从夏朝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东北)算起,开封已有4100年的建都、建城史了。走在中山路叠压的这条都市中轴线上,你不免脚步轻轻,心怀敬畏。

因为这里走过唐代的华丽车马,卷起后梁、后晋、后周、后汉厮杀征战的血雨腥风。北望东西两湖碧波簇拥的巍峨龙亭大殿,从开封双龙巷走出的赵匡胤、赵光义两位大宋皇帝,在此治理出中国封建王朝的盛世顶峰。中轴线起始的皇城内城宣德门前,“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使者名流驻足垂首等待觐见;南端朱雀门下,多少富贾客商马蹄驼铃驶向远方。

徘徊在宋词华章铺就的路上,似闻柳永的“杨柳岸、晚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那是婉约别离;犹听得东坡先生“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那是豪歌狂吟。更不用说,它毗邻的樊楼里,悠悠传出李师师与风流徽宗的丝竹弦乐;它穿越而过的“州桥明月”下,梁山好汉杨志无奈卖刀且仰天长叹;它东侧不远处是梵乐缭绕的皇家大相国寺,据说张择端在此创作出旷世画卷《清明上河图》,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携手在此勾栏瓦肆中听曲淘宝;西侧包公湖畔开封府内,包青天正在威严升堂怒铡贪官……

还有,沉睡在龙亭湖下的明朝周王府,明代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后裔府第的徐府街,以砖、石、木雕艺术“三绝”誉冠中原的清代建筑山陕甘会馆,民国河南省政府与解放初期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的小白楼,中国道教“三大名观”的元代延庆观,明“声震天中”的鼓楼遗址(后复建)等,皆是中山路这条笔直玉带周边依次排列的闪光的历史点缀。中山路,您一步一页,分明是一部浩瀚耐读的历史文化大书啊!

开封人民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英雄碑

有位作家说,开封是一座性格很“轴”的城市。4000多年了,世界沧桑巨变,人们从刀耕火种到飞机高铁卫星网络,那条现在叫中山路的古都中轴干线,始终如一,一根筋、一条道走到底,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造就了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的奇观。

正像多难兴邦的华夏一样,开封经历了太多的战火洗劫、祸患灾荒,尤其自古有“三年两决口”之说的黄河,在开封段更造成“城在釜底,仰视黄河”的“悬河”奇观,仅在明朝统治的270多年里,黄河在开封决口有14次之多,其中4次灌城,明朝军队为了制止李自成军队围攻开封,竟掘黄河大堤放水,导致全城淹没,据说有30多万人葬身水底。

“轴”城开封人性格极轴,一次次从苦难中挺立,从灭顶之灾中奋起,繁华的城池淹了再建,美丽的家园毁了再筑,在那些目前只能发掘到局部的横截面里,你会赫然看到这样的奇观: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马道摞马道。真是城如其名啊:开封,开封,开了封,封了我再开。因此,这里不是庞培古城,不是巴比伦王国、埃及塔尼斯,世界上那样多同样辉煌的城邦旧址,而今只有夕阳残壁、古塔墓群,可是开封呢,她倔强的子民,用生生不息的肉身凡躯,重整河山重开日月天地重新繁衍红男绿女重启优雅生活重续丰厚文化。

因此,开封中山路就是见证,就是缩影,就是标杆,就是丰碑。开封不但没有消亡,在新中国新时代里,它在嬗变的阵痛中进行深刻的思考、大气的反省,开始了新的崛起。

1994年春,经济日报陆续推出了《开封何时能“开封”》《开封缘何不“开封”》《开封人民盼“开封”》等系列文章。2005522日,《纽约时报》登载了专栏作家Nicholas D. Kristof 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中山路也同开封人一样痛定思痛,思想解放的热潮如春雷回荡。

2016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开封: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并在四版以《“开”出活力“封”出优势》为题详细展开。开封人又一次证明了自己不屈不挠的“轴”性:开封——“开”就要开放、创新,“封”就是坚守、传承。

一街览古今,一桥望千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榜上有名。千百年来,编织在诗人情思韵律和小说评书、语言文字中的古州桥,在开封对其二次考古发掘中,开始掀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明清州桥建筑基础及青石桥面重见天日,距今地表约12.5米深的古汴河河道,清晰可见的层层淤积,佐证了历史变迁城市文脉。州桥下北宋时期的汴河,即运河通济渠段,是当时京城最为重要的一条漕运河道,“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是京师的生命线。现遗址西侧探方中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青石铺筑桥面,砖砌拱券;桥东侧保留宋代祥瑞石雕壁画:海马踏浪,仙鹤飞舞,祥云纹饰精美,显露出的石壁最长约23.2米,通高约3.3米,构成巨幅长卷,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此次发掘出州桥东侧的明代护河神庙及鎏金铜造像、青花瓷器等宋至清代文物6万多件,足见州桥水系两岸经济繁华如《清明上河图》,让人遥想当年的“汴京八景”之一——州桥明月。州桥遗址本体考古发掘项目列为河南省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之一,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对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及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州桥作为开封古都中轴线上、横跨汴河十三桥中最著名的桥梁,也是中国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现象中最具独特的、最有特殊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物。

如今的开封中山路,道路宽阔,酒楼商店、金融科技城等仿古建筑林立。名吃荟萃,是东有鼓楼、西有西司两夜市,让人饱尝上了央视的中国《舌尖上的味道》。车水马龙,是南端繁忙的火车站、客运站及轻轨站与城北的高铁站、黄河大桥、高速公路,迎来送往四海宾朋;游人如织,是北端的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园犹入东京梦华,翰园碑林彰显中外书法艺术大观,登龙亭,游千年铁塔,天波府内看沙场点兵,万岁山上乐水浒武侠……东北隅的百年学府河南大学,栋梁人才辈出,成就世纪辉煌;城西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正引领古城人居蝶变,经济腾飞,奏响崭新的盛世华章。

开封还将总投资数亿,进行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而与中山路直接有关的,就包括修复城墙文化带、千年中轴线文化带、大运河及水系文化带、地下遗址遗迹文化带及街坊复兴文化带等。千年中轴线上,朱雀门遗址展示馆、州桥及汴河遗址展示馆、中山路街景及省府遗址提升、改造提升后的樊楼,定将中山路神奇瑰丽的前世今生完美展现于世人。

承载华夏黄河文化、从中原博大精深历史深处延伸并彰显神州巨变的中山路,带着“内在古典、外在时尚”的开封个性,如李克强总理视察开封嘱托的那样,“以古闻名,以新出彩”,正“轴”性十足地砥砺前行,追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开拓着开封更灿烂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