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地名挖掘】观前街至宋门关大街路段基本信息

发布时间:2025-02-13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朱青 、魏桢

观前街至宋门关大街位于开封市主城区主干道,东西走向。

一、基本信息与路名沿革

观前街至宋门关大街沿途路段自西向东依次为观前街、大纸坊街、自由路西段、自由路中段、自由路东段、宋门关大街。

(一)观前街。西起迎宾路北部,东至胜利街南口。

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祥符县志》城图标注有延庆观,当时延庆观南侧还是水域,未形成道路。据《如梦录》记载,明代延庆观西南部一带是官府的仓储区。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显示,延庆观东南侧为北宋浚仪桥,当时的延庆观包括观前街东口路南约30米之内区域,现今的观前街已经不是明代延庆观前的街道。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有延庆街位置的道路,位于延庆观前东南侧,南北走向,延庆观西南侧的大片水域标注为西南湖。

1971年,包公湖(曾名包府坑)重新开挖整修,修筑湖中部南北道路迎宾路。此后延庆观门前的街道逐步形成并向西通至迎宾路。该街因位于延庆观大门前,1987年命名为观前街。

(二)大纸坊街。大纸坊街西起胜利街南口,东至中山路中段。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称果子行街,明代称大纸坊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祥符县城图显示大纸坊街,沿用至今。

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标注为“大纸坊街”。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大纸坊街”。

(三)自由路西段。自由路西段西起中山路中段,东至马道街南口。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称汴河大街。明、清两代,该段西半部称县前街,东半部称相国寺前街。

1927年,街西半部更名为自由街,街东半部因相国寺改名中山市场,更名为中山市场前街。1937年合称自由路西段,沿用至今。

(四)自由路中段。西起马道街南口,东至解放路卧龙街段北口。

该路段在明代称宋门大街。清代,街西半部称黄大王庙门,东半部称八旗会馆门。

1937年将此街与自由西街、中山市场街道统称为自由路西段。1949年后,为便于管理,将此段从自由路西段划出,称自由路中段,并沿用至今。

(五)自由路东段。西起解放路卧龙街段北口,东至宋门。

明代,从宋门至今马道街南口(即今自由路东段和中段),通称宋门大街。清代,东半部称宋门大街,西半部称仓房街。民国时期统称宋门大街。1935年改称自由东街。1937年,改称自由路东段,并沿用至今。

(六)宋门关大街。宋门关大街西起开封城宋门,东至公园路。

宋门关,在开封城宋门外以东、以南一带。因位于开封城宋门以东,城门外区域俗称城关,故名宋门关。

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有宋门关大街,即今宋门关南街位置。民国时期称宋门关小北后街。另据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有宋门关东大街,即今宋门关中街位置。1958年新建为大街,称宋门关大北后街。1996年,从宋门关大北后街划出,更名为宋门关大街。

二、沿途历史遗迹

延庆观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位置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明洪武六年(1373)改名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观的前身是重阳观,因重阳观地址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喆(1112~1170)传道与逝世的地方,其弟子便在此创建了重阳观,一是纪念师祖,二是在此传道。金末,重阳观废。元太宗五年(1233),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明代李濂《延庆观》记载:“在城内汴河之北,後仪桥之西,旧为朝元万寿宫斋堂。今军储仓。”

《如梦录》记载观南,是小仓。仓东,是小纸坊街西口。西是按院积榖仓,改为铸钱局,造天启、崇祯钱。南是仓东角,西是抚院积榖仓。又西,是军储仓,内有‘重修开封府军储仓碑记’”明代在延庆观西南部一带,是官府的仓储区,即今包公湖,因地势低洼,成为此后形成水域的地理条件。

明初,延庆观一度为“宝泉局铸钱之所”,后移至蔡河湾,而斋堂则彻底荒废。明洪武六年(1373)恢复为道观,改名延庆观,设“遵纪司”。明崇祯十五年(1642),延庆观被黄河水淹没。

清康熙七年(1668),延庆观被淹后的第一次修复。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决口,延庆观再次被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度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十四年(1908),通过两次修葺,使道观稍具规模。

民国十六年(1927),废观毁像,河南省会公安局第三警察分所一度驻此。民国十九年(1930)左右,观内东偏院住进居民,其他房屋或倾塌或拆卖。1955年,被鼓楼区袼褙厂(后改为布胶鞋厂)占用并扩建厂房。1957年,开封市人民委员会拨款维修玉皇阁。1980年,鼓楼区布胶鞋厂开始搬迁。1984年,鼓楼区布胶鞋厂完全迁出。

开封府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宣德楼前省府宫宇”一节记载:“街北都亭驿(大辽人使驿也),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至浚仪桥之西,即开封府。”

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是北宋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五代时期,后梁太祖开平(907)以汴州为都城,号称东都。汴州升为开封府。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迁都洛阳,改开封府为汴州。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仍以开封为都,称东京,洛阳称西京。汴州复升为开封府。后汉建置一如后晋。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以汴州为东京。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陈桥兵变后,以开封为国都,称东京。金代,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京,并设汴京路开封府,辖15县,路治、府治均设汴京。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金改汴京为南京,将汴京路改称南京路,以南京(开封)为都19年。

元代,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省治开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南京路为汴梁路。明代改汴梁路为开封府。置河南行中书省,后改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重修开封城池,将省治、府治、县治迁至祥符(今开封市)。1913年,废府。

都亭驿

唐、宋时设于都城或陪都的馆驿。《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记载:“街北都亭驿(大辽人使驿也)”

彝山书院

彝山书院建于道光八年(1828),在城西南隅大纸坊街(现为第五中学校址),光绪三十年(1904),书院废,在其址设开封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为“大纸坊街”,东部路北有军械局和福音堂,中部路北有奎星楼和中学堂,中部南侧有短街通汴河故道水域。

汴河

据《北宋东京城研究》(刘春迎著,2004年出版)记载:“宋东京城内汴河故道的流向:……由小西门北侧的汴河西角门子入东京内城,向东沿向阳路北侧、包公祠北侧、包公西湖中部、市供销社、电影公司、后河街、三毛时代购物广场沿线至州桥遗址。”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河上有桥十三……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西去曰浚仪桥。”

该路段包含沿汴河桥梁自西向东分别是浚仪桥、州桥、相国寺桥。

州桥

州桥,唐时叫“汴州桥”,五代称“汴桥”,北宋时改名“州桥”,也称“天汉桥”。由唐代汴州节度使李勉所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如梦录》记载:“州桥下即汴河,其桥脚北过县角,南到小纸坊街口,……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

北宋汴京城扩建后,该桥就变成了闹市中心,连接皇宫和南城门的南北御道与横贯城市的汴河交汇处的水陆交通枢纽。明朝时,周王将州桥改建为拱桥。“州桥明月”为明清“汴京八景”之一。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攻打开封时,黄河淹没开封城,州桥被淤埋于地下4.3米处。州桥埋于开封闹市中心中山路与大纸坊街交叉口南侧,1984年考古挖掘,发现了宽达30米的完整的古桥梁。

相国寺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相国寺前有公子亭,临汴水,即魏公子无忌胜之地也。”“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唐宋两代是大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是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逢国家大事,如皇帝祝寿祈祷,巡亲以及进士题名多在这里举行,所以相国寺被称为皇家寺院。北宋灭亡之后,大相国寺遭到严重破坏。现存的大相国寺是清朝乾隆皇帝拨款在原址上修建的。196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由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宋门

开封宋门位于今开封城墙东壁偏南处,因该门直通古代宋州(今河南商丘)而得名。开封宋门始建于唐代建中二年(781)。后梁改为“观化门”,后晋又称“仁和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称“丽景门”,俗称宋门。在明代,宋门还曾被称为“小东门”。据《如梦录》记载:“小东门名丽景门,内匾‘宜春’二字,月城一座,有门三重,北、南二水门,以通归德。归德古宋地,俗呼为宋门”。民国年间,冯玉祥第二次主豫期间,曾一度将其改称为“自由门”。1980年,因拓宽马路,宋门被拆除。

发生在宋门的战役:19486月解放开封战役,突破口就是宋门,解放军从这里攻入开封。此战役于617日突然发起,攻城集团攻占城关后,华野第8纵队于1822时从南关发起攻击,24时先头营突破新南门,但突破口即被封锁,后续部队未能跟进。6191时,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准备用炮火对宋门实施攻击,炸开城门。解放军先用炮火摧毁城门前地堡群,再用爆破炸开城门,突击队一拥而上,冲入城中,在城门洞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突入城内,迅速向两侧及纵深发展。这场战役是攻破开封城的关键一战。

三、命名建议及理由

观前街至宋门关大街在北宋史料中,是路径名和街名频繁出现的一线。鉴于此段路沿途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结合历史沿革,对此路段命名建议如下:

(一)观前街、大纸坊街、宋门关大街3条路段保持原有路名不变。理由是观前街位于延庆观南侧,延庆观前身是重阳观,元朝为“大朝元万寿宫”,几经兴废今为延庆观,命名观前街有较强的指位性。大纸坊街自明代起沿用至今,有厚重历史底蕴。1948年,解放开封的战役在宋门打响,因此宋门关大街具有独特历史意义。

(二)自由路西段。更名恢复北宋时期的汴河大街。尊重历史同时,标明了汴河位置。此段汴河遗址基本与自由路平行,以彰显汴河文化地位和开封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先有河再有桥,州桥之名可通过州桥博物馆体现,河桥形成呼应。

(三)自由路中段、东段。统一更名为宋门大街。理由是历史上的宋门是该路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明代时自由路中段及东段统称为宋门大街,以宋门大街命名能更好彰显历史底蕴。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