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司门街至穆家桥街路段,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司门街、省府西街、省府前街、寺后街、鼓楼街、学院门街,西司门街。
第一节 基本信息
一、西司门街
西司门街位于开封城内西部,东西走向,西起西司桥,东至城隍庙街南口,与省府西街西口相接,长215米。该路南侧有淮河医院。为城内东西交通干道之一段。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新大道宫门”属“第七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为“六府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为“西司门街”,街北侧为臬署(按察使署);西口向北为“西司后街”。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标注有西司门街,街北侧为臬署;西口向北为“西司坡街”,西临水坑,东临臬署。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标注有“西司门”,街北侧为“河防局”;西口向北为“西司后”。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和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省政府西街(原有街名:西司门街)”属西区。1935年《开封市图》标注为“省府路西段”。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省政府西街”。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西司门街”属第三区城隍庙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西司门街”属鼓楼区大坑沿街道办事处城隍庙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西司门街”属鼓楼区西司门街道办事处城隍庙街居委会。
二、省府西街
省府西街位于开封城内西部,东西走向。西起城隍庙街南口,与西司门街东口相接,东至大坑沿街南口,与省府前街西口相对。长365米,宽22米,沥青路面。街内有开封眼病医院、开封市水利勘测设计院、鼓楼区人民检察院、电子科技商城等。街北侧通前保定巷,南侧通迎宾路。为开封城内东西干道之一段。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察院西角(旧名:钟鼓街)、察院门街”属“第七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为“大院门街”,街北侧有“抚院”(即巡抚院署);该志街镇表记载,“拆楼口(旧名:钟鼓街)”属“第七隅”,“院前街”属“第六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有“院前东街”,街北侧有抚提院署、督练公所、营务处、交涉局,街南侧有开封巡警局、官报局。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标注为“院前街”。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记载,“省政府西街(旧街名称:院前街)”属西区。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省府路西段(原有街名:行宫前街、院前街)”“省政府西街”属西区。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省府路西段”(为其一段)。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省府西街”属第三区省府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省府西街”属鼓楼区大坑沿街道办事处省府西街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省府西街”属鼓楼区西司街道办事处省府西街居委会。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省府西街”属鼓楼区西司街道办事处省府西街居委会。
省府西街
三、省府前街
省府前街在开封城内中部偏西,东西走向。西起大坑沿街南口,东至中山路中段北口,与寺后街西口相对,紧接省府西街东口。长415米,宽28米。街北侧有一单口巷,该巷西侧通福寿胡同,街南有一小巷通馆驿街。为市区东西干道之一段。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察院门街”属“第七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行宫前街(旧名书院街)”属“第七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有行宫前街和行宫角,路北侧自西向东有贤大夫祠、农工商务局、行宫、巡警学堂、文昌宫;路南侧有行宫南街(今馆驿街南北走向段)。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标注有行宫角街。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记载,“省府前街(旧街名称:省政府前街)”属西区。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省府路西段(原有街名:行宫前街、院前街)”属西区。1935年《开封市图》标注为“省府路西段”,路北侧为“省政府及各厅处”。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省府路西段”,北侧为“旧省政府及各厅处合署办公处”。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省府前街”属第三区省府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省府前街”属鼓楼区大坑沿街道办事处省府前街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省府前街”属鼓楼区西司街道办事处省府前街居委会。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省府前街(曾用街名:行宫门街)”属鼓楼区西司街道办事处。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省府前街”属鼓楼区西司街道办事处省府前街居委会。
省府前街
四、寺后街
寺后街在开封城内中部,东西走向。西起中山路中段北口,与省府前街东口相对,东至马道街北口,临鼓楼西侧,长410米,宽30米。
该街北侧通三民胡同,南侧接和平街。街北侧有京古斋书画用品商店、开封市妇产医院、鼓楼食坊(新天地小吃广场)、汉庭酒店、新华楼浴池、行宫商厦电子城,街南侧有振河商城和享誉全国的第一楼小笼包子店(主店),为繁华商业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相国寺后街”属“第一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均标注有“相国寺后街”。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省府路东段”(为其一段)。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记载,图书馆西街(旧街名称:相国寺后街)属南区。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省府路东段(原有街名:中山市场后街、鼓楼街)属南区。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寺后街”属第二区寺后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寺后街”属鼓楼区鼓楼街道办事处寺后街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寺后街”属鼓楼区相国寺街道办事处寺后街居委会。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寺后街(曾用街名:省府路东段、中山市场后街)”属鼓楼区相国寺街道办事处。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寺后街”属鼓楼区相国寺街道办事处寺后街居委会。
省府西街
五、鼓楼街
鼓楼街在开封城内中部。东西走向,西起鼓楼,东至解放路(学院门),长430米,宽22米。
该街与马道街、寺后街、书店街形成开封城的商业中心区。街北侧与三眼井街、文殊寺街、洪河沿街相通,南侧与鹑鸽市街相接。为市区繁华商业街。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鼓楼街”属“第一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有鼓楼街,其位置至今不变;该志街镇表记载,“鼓楼街”属“第一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均标注为鼓楼街。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记载,“图书馆东街(旧街名称:鼓楼街)”属南区。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省府路东段(中山市场后街、鼓楼街)”属南区。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省府路东段(为其一段)”。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鼓楼街”属第二区鼓楼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鼓楼街”属鼓楼区鼓楼街道办事处鼓楼街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鼓楼街”属鼓楼区相国寺街道办事处复兴街居委会。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鼓楼街”属鼓楼区相国寺街道办事处。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鼓楼街”属鼓楼区相国寺街道办事处鼓楼街居委会。
鼓楼街
六、学院门街
学院门街与学院门后街学院门街在开封城内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北羊市街南口,西至解放路吴胜角段北口,长250米。该街为市区东西主干道之一段,街东口与穆家桥街西口相接,西口与鼓楼街东口相对。为商业街。
清光绪二十四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为“学院西街”,由西向东有两广会馆、人证公所、鹿公祠、学院(提学道署)。该志街镇表记载,“学院门街”属“第二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有“学院门”,学院署。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标注为“学院前街”。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标注为“学院门街”。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记载,“文会街(旧街名称:学院前街)”属南区。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学院门街”属南区。1935年《开封市图》标注为“学院门街”。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学院门街”,学院(提学道署)旧址为省立女中。1952年《开封市区街镇名录》记载,“学院门街”属第二区土街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学院门”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大黄家胡同居委会。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学院门”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学院门街”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大黄家胡同居委会。
学院门街
七、穆家桥街
穆家桥街在开封城内东部,东西走向。西起南羊市街北口,东至东城墙新开门,长550米,宽35米,混凝土路面。街南侧与北顺城街、顺河南街相通,街北侧与顺城南街、顺河北街、清平南北街相接,街中部与内环东路中段相交。
该街西部有多家回族食品店。沿街有开封市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开封汴绣厂、开封市旧城改造办公室和嘉宏花园居民小区等。为市区东西主干道之一段。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有“穆家桥”,东起清真寺街,西至羊市街;该志街镇表记载,“穆家桥”属“第二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标注有“穆家桥”。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标注有“穆家桥街”。1935年《河南省会公安局分区新旧街道对照表》记载,“和蔼街(旧街名称:穆家桥街)”属南区。1937年《开封市新第二区清平镇。1958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穆家桥街”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清平南北街居委会。196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穆家桥街”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清平居委会。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穆家桥街”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1983年至1985年《开封市区街名录》记载,“穆家桥街”属顺河回族区清平街道办事处清平居委会。
省府西街
第二节 路名沿革
一、西司门街
开封市区内有不少具有浓郁特色的街巷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其中“七角”即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明代因周藩永宁王府位于该街路北侧,故此地称六府角。
明末,永宁王府因黄河水患遭淹毁消失。清顺治元年(1644年),大道宫重建于永宁王府旧址,此处改称新大道宫门。乾隆年间,因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的按察使署(因位于城西,俗称西司)迁该街路北侧,故名西司门街。民国时称省政府西街、省府路西段(为其一段)。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复称西司门街,沿用至今。
开封城内有东司门和西司门两个对称的地名,是开封长期作为省会城市留下的地名文化标志。现在使用“西司”二字的还有西司桥和西司街道办事处。现今西司桥所在处数年前为西司广场,2007年后因水系二期工程建设桥梁而拆除。西司桥西侧的夜市称为西司广场夜市,是开封城内较大夜市之一。
二、省府西街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钟楼位于其东端,称钟楼西街,按察司署驻此街路北。《如梦录》记载:“(钟楼)楼西,俱是京货、绦儿匠制造印绶、儒绦、钩德、裙绦、结挂,有过街牌坊一座,上书‘卿相世家’四字,为灵宝许讃立。下卖灌香刷牙篦子、垂头舌抿、耳勺、耳撚、帽靴、鬃刷、皮箱、描金卷胎漆盒。路南,卖首帕、黄黑雨伞,香铺,合香、攒香、俺答香、香袋、连笼、桌围等物。帽巾铺三二十家,定做百样巾帽。西至布政司署照壁后,卖酱菜百样、酱油、盐、醋;西有酒店、当铺、成衣铺。至按察司署西,有京文纸铺、贤大嫂庙。再西有酒铺、官帽铺,制官帽、幞头之类。羊肉面店,日宰羊数只,面如银丝,扁食、夺魁,各府驰名。西至开封府角止。”
清乾隆年间称察院西角、察院门街;光绪年间称院前街;又因康熙十年(1671年)巡抚郎廷相下令将街东端钟楼拆除钟楼拆除,被称拆楼口。民国时期该街位于省政府以西,故名省府西街,沿用至今。
三、省府前街
省府前街作为城市街道,北宋时就存在。《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一节记载:“自大内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西宫南皆御廊权子,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南曲”即右转弯。报慈寺街即今省府前街,位于御街(今中山路)西侧,西景灵宫南侧,西至浚仪桥大街(今大坑沿街与胜利街接口处)。
明代因河南道都察院位于此街中部路北位置,称察院街;又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钟楼位于其西端,称钟楼东街。《如梦录》详细记载了明代的察院街。其一:“折向西,过街石碑牌坊,路北,是张皇亲家牌坊,上书‘倡义捐输’四字。再西……至李琏胡同,有修补门牙、青铜时镜、程家鞋铺、布店、当店、丝线带子、成衣铺。至察院东,俱是铺户,察院东大旗杆照壁前,卖大米粥、粽子、油粉、铜货摊子;西大旗杆西,成兵快鞋铺。西至都司署,西是棉线市,茜红缨伞铺,销金曲柄绣伞、方伞,俱曲柄,黄、青、蓝捉影雨绢闹龙伞、片金扇、打扇,再西有梳子店,三巷,每巷有三二十家,俱卖四川黄杨、福建荔枝、松根净齿精致梳彬、偶戏飞线,再西当店、卖袜。西抵钟楼,网巾、绳包、钱铺,有牌坊一座,上书‘恩荣三世’四字,为少司马曹金立。下,卖胭脂、宫粉、香袋等物。复回,向东,路南,有高烧酒、临清首帕、汗巾、雨伞、葛巾。再东,有皮袄、袜、裤,上京发卖鞍辔铺,针、粉、胭脂、梭布店、酒园,各样美酒、各色美味、佳肴,高朋满座,又有清唱妓女伺候。再东,……直至大隅首。”
其二:“都指挥使署,在钟楼东街路北。前有牌坊一座,上书‘专阃’二字。过牌坊有官房四五十间,军民杂居。北有,朝南大门五间一开,有牌一面,上书‘河南都指挥使司’。其门两截,上截丈余,下截七尺;门枕七尺高,三尺厚,檐柱里外俱有大木栅栏。进大门内,东边通都察院,西边是断事司,有正副二断事。北是寅宾馆,再北是狱,有司狱司。再北,是知事署、经历司。中道四个上马石,台俱方四尺,高三尺。正北有仪门三间,东西两角门,东西二马道。进仪门内,左右俱是六房。正北大堂五间,内有都指挥使题名碑,陈讲撰文。大堂地基,即五代梁朱温旧殿遗址,极大宏敞。……大堂后,有二堂,再后是住宅。东是班司住宅;西是捕司住宅。后有旗素庙三楹。”
其三:“都察院署在都指挥使司东。先是太府,明朝差太监一员河南镇守,纵弟刘二殃民,被论杀,除,改为都察院。东坊书‘抚绥中夏’;西坊书‘整肃两河’;正坊书‘中原重镇’。前有照壁,东西辕门。外有军门、旗杆、黑鹿角。正北有大门三间,东有中军厅、买办房;西有旗鼓厅、卫长、承差、报事等各色人役房。进内,寅宾馆,仪门内竹苞松茂,气象崇闳。两边皂隶房,大堂五间,内有巡抚都御史题名碑,嘉靖十九年何塘撰文。二堂五间,月生馆、来鹤堂、寝楼、后乐堂,门下健兵、卫宿兵、各色人役,管辖八府、十二州、九十六县、十三卫所军民人等,总制两河,抚安八郡,掌生杀之权,森严之地。”
清代因皇帝行宫位于此街,故称行宫前街,街东端十字口称行宫角。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封府志》记载:“巡抚都察院旧在府治都司东。明末河水没,驻节杞县。国朝康熙元年,巡抚张自德创复。今署在府治西南。”光绪《祥符县志》记载:“行宫在老府门南十字口西。乾隆十六年巡抚即抚署地恭建。今其街即名行宫角。”
民国时期,因此处为河南省政府地址,先改称省府前街,1937年改称省府路西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称省府前街,沿用至今。
四、寺后街
寺后街作为城市街道,北宋时就有。《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一节记载:“景灵东宫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旧宋门。”街南有相国寺,即在相国寺北的街是“景灵东宫南门大街”,即今日的寺后街。
《如梦录》记载了明代的寺后街:“又自鼓楼往西,路南,有铁货、江米店、西戦货,至面店口。再西,有熏鸡、鹅、鸭,豆腐鸡子、纸店、书简、毛边等货。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各街酒馆,坐客满堂,清唱取乐,二更方散。再西有轴丈、毡货、缎店、广福店、糖店、南酒店、清唱局,各色海菜、六安芽茶、余芳缎店、南酒店,诸样美酒,乾菜、糖果、鲜鱼、鳅鳝、团鱼、鲜虾、螃蟹、细片粉、油子粉,直抵大隅首。”“(大隅首)折向东,有打银铺、缎店、估衣铺、羊肉、响糖,路北草三亭,内有熟皮作坊。”光绪《祥符县志》记载:“常茂徕《相国寺纪略》云,此寺旧基周围五顷四十亩,南至祥符县治东街(今自由路西段),北至鼓楼西街,东西至两马道。东马道北抵鼓楼,西马道邻县署马厩。”其中的“鼓楼西街”应是明代至清初的街名。因都察院位于其东,又称察院东街。
清代因位于相国寺北侧,故改称相国寺后街,后简称寺后街。1927年,因相国寺设为中山市场,改称中山市场后街。1935年改称省府路东段,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复称寺后街。
1987年《开封市地名词条选编2》记载:“调查材料:寺后街在市区中部。东起鼓楼广场,西至行宫角。长520米,宽16米。沥青路面。寺后街是市中心繁华商业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是土石路面,卫生较差。全街除李传奇(已镇压)开的金店和四合饭店是三层楼外,门面是两层楼的有十多家。旧楼原貌今尚存数家。四和饭店、万芳春饭店、五美糕点铺、新华楼浴池、河南旅社、美光照相馆,生意十分兴旺。其余小商店布满全街。日本(侵略军)入侵开封,宪兵队住在四合饭店内,妇产医院是日本(日伪)警察局。解放后修成沥青路。新华楼浴池、医药公司、建设银行、寄卖店、口腔医院、大丰(五金商店)都修成二至三层楼房坐落此街。调查时间:1986年8月8日。”新中国成立后,寺后街的店铺有四合饭店、万芳春饭庄、五美糕点店、新华楼浴池、河南大旅社、美光照相馆、群贤旅社、葆豫堂药店、第一楼小笼包子店、乐仁堂药店等。开封市第一、第二百货公司及市妇产医院在街北侧,市医药公司、口腔医院在街南侧。至1993年旧城改造,街南侧的建筑物全部拆除。1995年至2003年前后,街北侧逐步拆迁改造。经重建的寺后街焕然一新,第一楼小笼包子店由街北迁至街南侧,保留原址的是妇产医院和新华楼浴池。
五、鼓楼街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该街西端建鼓楼,称鼓楼东街。清代称鼓楼街。民国时因改鼓楼作中山图书馆(日据时期称通俗图书馆)而改称图书馆东街、省府路东段(为其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称鼓楼街。
《如梦录》记载了明代鼓楼街的街况。其一:“定称胡同南口,迤东是高、张、刘乡宦住宅。路南,往东,兵科给事中高家住宅。再东,是皮店。再东是西药材店、齐阴阳家胡同。东至五胜角,到南头,此即所谓‘左龙须’也。”其二:“至五胜角,有六陈行。折向西,有南京大轿、花梨木、大磁瓦罐、各样京货,刘、张、高乡宦宅。定称胡同迤西,三井胡同南口,眼药、弓箭、杂货、粮食、纸马、客寓、老鹬宅;路南,鹑鸽市、齐阴阳胡同西口,南通第五巷,抵宋门大街。”其三:“鹑鸽市口路北,是三井胡同,眼科,再东是定称胡同,做风匣、方斗诸样小活。”五胜角(后称吴胜角)即今鼓楼街东口处,鹑鸽市街即鼓楼街西部路南的背街,三井胡同即鼓楼街西部路北的三眼井街。至于定称胡同,孔宪易注释:“疑为大众电影院对口小胡同,北通洪河沿。”
六、学院门街
清代该街设有提督学署(今七中校址),因提督学署又称提督学院,简称学院,故称学院门街。民国时期曾称学院前街、文会街,1937年复称原名。
七、穆家桥街
清代,因该街中部有穆家桥,街以桥名称穆家桥街。1928年冯玉祥主豫时更名为和蔼街,1937年复称穆家桥街。
第三节 名胜古迹
一、北宋景灵宫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命丁谓找寻一处神圣的场所,并在那里建造一座供奉圣祖塑像的宫观。这座宫观便是后来的景灵宫,它处在太微宫南边的天庙星所在的大内丙地,即宣德门出来往左的锡庆院的位置。
从宋神宗时期(1078—1085)开始,景灵宫备受重视。伴随供奉在各处的历代皇帝和皇后的塑像被移到佛寺和宫观,景灵宫发展成了宗庙之外的又一个皇室祠堂。南宋时人认为景灵宫的这种特性与汉代的原庙类似。《宋史》卷一〇九《礼志十二》:“绍兴十三年二月,臣像言:‘窃见元丰五年,神宗始广景灵官以奉祖宗衣冠之游,即汉之原庙也。……’”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也记载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神宗以“祖宗以来,帝后神御皆寓道释之馆”,遂令“仿汉原庙之制,即景灵宫之东西为六殿,每殿皆有馆御。前殿以奉宣祖以下御容,而后殿以奉母后,各揭以美名”。
元丰年间(1078—1084)以来,依照规定,每年的四孟日,皇帝都要带领宗亲大臣朝献。由于皇帝亲祭的次数频繁,仪礼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发展成堪比太庙的国家仪礼。
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驾崩,徽宗即位,蔡京以“以景灵无隙地,乃于驰道之西立西宫,以神宗为馆御首,哲宗次之,号旧宫为景灵东宫”。直至政和三年(1113),东西两宫建了9个前殿、8个后殿、16个山殿、1个阁、1个钟楼、4个碑楼、1个经阁、3个斋殿、2个神厨、1个道院等2320个附属建筑。由此,景灵宫发展成位于中轴线上且具备对称结构的规模庞大的宫观。
二、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月,明太祖诏周王朱橚之国开封,以宋宫故地为府。《如梦录》记载:“至六府角,往西,染房、永宁王府。再西,有皮局,硝熟各样皮张,俱回回居住,有礼拜寺。”永宁王府旧址,即今西司门街路北侧,原河南省第一监狱地址。明末因黄河水患,永宁王府遭淹毁消失。
清代,大道宫重建于永宁王府旧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卷十三记载:“大道宫有二,一在县治西南隅,明洪武二十二年建。初为佑圣观,正德元年敕改今额。明季河水圮。一在按察司西,国朝顺治元年改建于永宁王府旧地。康熙五十八年巡抚杨宗义重修。按乾隆十五年建按察司署于大道宫,宫遂废。刘昌改建大道宫碑记云:‘汴之邑旧有大道宫,以祀北极元帝,其规模宏敞壮丽,与相国寺、延庆观相鼎峙,汴之人焚香顶礼无问贵贱贤愚。’”两所大道宫,其实是同一个道宫,前者是明代的,后者是清代的。光绪《祥符县志》还有记载:“(大道宫)旧址在城西南隅,明洪武二十一年初名祐圣观,正德元年敕改今额,明季圮于河。国朝顺治九年改建于永宁藩府,规模宏敞,殿宇壮丽。康熙五十八年杨大中丞又为重修。乾隆十六年圣驾临幸以其地改建臬署,遂移于兹噫一庙也。前后之变迁至再至三,而神之威灵如故,百姓之供奉顶礼亦如故,不以时为改易也。斯地名万寿宫,自庙移于此又呼为万寿观,地势下洼,频年雨潦为患,住持苗谦先诚心叩募远近响应,不数月间而事毕工竣,亦可以见豫省年榖顺,成人心好善乐施。”
乾隆十六年(1751年)提刑按察司改建至西司门街路北,监狱设其北侧。按察司所属的监狱,至清末改为开封第一监狱。1922年冯玉祥将军主豫时,同意河南省高等法院提出的改建开封第一监狱方案。按改建方案将监狱西监房全部拆除,历时两年多,建成一座闻名全国的特殊监房,为七翼式八卦瞭望楼。因其建筑结构是按八卦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而得名,简称八卦楼。八卦楼中部上层为亭子,设外部瞭望岗,由武装看守日夜监守。中层有狱神庙,下层是看守处。犯人在八卦楼里很难辨明方向逃脱。1928年7月,国民党政府把全河南省被捕的共产党员集中关押在这里,并把南院监房改为河南省感化院,1931年又改为河南省反省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河南第一监狱。监狱迁新址后,此处为分狱。西司门街已列入旧城改造规划范围,现已拆迁完毕,八卦楼无存。
开封八卦楼旧址
2018年7月,经过考古发掘、专家论证,开封市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庙街中段路西发掘的一处明代建筑群,被确认为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经勘探,整个王府遗址平面呈长方形,边缘有宽约1.6米的夯土包砖墙围绕,南北通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15米。整座王府遗址建筑布局包括东、中、西三处院落,中院为主院,东院及西院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重点发掘揭露了中轴线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约5米,叠压在厚约2.5米的淤土层下,布局呈中轴对称的四重三进式院落,中轴线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王府南大门、隔墙(照壁?)、仪门、前厅房、后厅房、花园(假山、水池)等。该院每栋主体建筑之间沿中轴线有踏道或甬道相连,前厅房与后厅房均有附属的东西厢房。仪门与甬路L1、前厅房,前厅房与后厅房、甬路L2组合形成了两组工字形殿。
该遗址中轴线院落建筑群布局明晰,建筑规模大、等级高,是目前国内已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遗物最丰富的明代郡王府遗址,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按照规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其发掘对研究明代郡王府规制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内出土丰富的建筑构件、瓷器、青铜造像等遗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明末相关遗物的分期与特征提供了标准器。遗址内坍塌的房屋遗迹、散落的银锭和铜钱、姿态各异的人骨遗骸、飘零散落的牌匾和雕版等漆木器,再现了洪水灌城的悲惨场面,是国内罕见的灾难性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为史学界管窥明末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面貌、文化审美、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该遗址的发掘也为确定明代开封城的总体布局首次提供了确切的、能与文献相对应的地标式考古遗存参照遗存。
三、钟楼 鼓楼
开封是古城,过去有钟、鼓二楼。鼓楼的作用与钟楼的一样,起到报时作用,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清晨敲鼓,傍晚敲钟,声音力求传得远些,钟、鼓二楼建在高台之上。
开封的鼓楼,又称谯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河南都司都指挥使徐司马建。楼台高三丈,四面为大砖砌成,台中下部有砖砌瓮门,穿过台心隧道,可通东、西道路。楼体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上层设栏杆,可凭栏远眺。古代开封城中楼房较少,站在鼓楼之上可以俯瞰全城,还可看到城墙以外的地方。楼台下东北角有关帝庙,穿庙出来向上有门,可沿台阶登上鼓楼高台。
鼓楼建好后经多次重修。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因时遇久雨成灾未竣,天顺五年(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当时谣传修鼓楼有水灾之患,鼓楼日久不修破废,一时被称为破楼。嘉靖六年(1527年)镇守太监吕宪力排众议,依然重修,结果平安无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攻打开封,明朝统治者为解开封之围,以水代兵扒开黄河口以淹义军。起义军退去,死伤甚多,开封城的老百姓也因黄河水患死伤数十万,鼓楼遭淹毁坏。清康熙元年(1661年)进行重建,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光绪七年(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大修。清代鼓楼东、西檐下各有一匾额,东匾额上写的是“无远弗届”,西匾额上写的是“声震天中”,其楷书工整浑厚,气势雄伟,相传为祥符县书法家袁舜裔所写。
1928年于鼓楼楼顶中央修建一方形钟塔,置四面报时钟,整点报时,城内市民以此钟时间为准。至1931年,鼓楼南北两侧也辟为道路,四周皆可通行。1948年,鼓楼在解放开封战斗中被炮火击中,楼体毁坏,楼台尚存。民国时期鼓楼街仍是繁华街道,旅社多、浴池多、糕点铺多。有东风、华洋、大金台等大小旅店十多家,浴池有天香泉、桂芳泉、玉华泉等,池内有单间,豪华舒适,日夜经营。饭店有又一新、新生、两合等,生意兴隆。金店有万福楼、保华德两家,其中万福楼金店为三层建筑,其他店铺多为二层建筑。全市最大的王大昌茶庄和五福、万生奎传统糕点店也在此街,另有一些小吃店,因地理位置好,经营通宵。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鼓楼楼台成为开封市重大集会、重要活动的检阅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高高的楼台四壁成为各派群众组织张贴大字报的主要地点。1976年,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开封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拆除鼓楼楼台,辟为广场,后称鼓楼广场。在没有鼓楼的日子里,开封人沿袭北宋东京城有夜市的传统,在鼓楼广场开创夜市,成为没有鼓楼的鼓楼夜市。20世纪80年代,开封成为全国最早开创夜市的城市。这里的夜市曾通宵达旦,闻名全国,每当夜幕降临,夜市开张,上百个小吃摊位竞献厨艺,香味怡人,生意兴隆,热闹非凡。不仅吸引开封的游客们专门在晚上到鼓楼广场吃夜市,还吸引郑州和附近城市的市民专门来开封吃夜市,并带动了市区其他夜市的开创。
2013年10月16日,鼓楼复建工程和鼓楼地下商业街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开封城标志性建筑的鼓楼重新屹立在市区中心。
而建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钟楼,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洪水淹城后,台基被淤于地下一部分,楼也大损。待到康熙十年(1671年),巡抚郎廷相看钟楼损坏,楼下门洞也无法通行,下令将钟楼拆除,所得建筑材料全部搬运到大相国寺,用于藏经楼的修建。从此,钟楼从开封城中消失了。
四、提督学署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封府志》记载:“提学道旧在按察司西南。明末,河水没。移驻河南辉县,后移鄢陵。国朝康熙元年,提学道张九征,捐俸改建府治东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记载:“提学道署在鼓楼东,康熙三年提学张九征建。”
提督学署又称提督学院,简称学院,是提督学政的官署。提督二字是指官职,明清时期武职官名,掌管地方军防的官。提督学政在清代是全省的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主管全省的学校与科举考试,全称是钦命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道,尊称学台。清朝的规定,学道只能由翰林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学道每省一人,隶属中央,不是地方总督或巡抚的属官,为防止地方官员在科举考试中徇私而设置。各省的总督或巡抚不能决定提督学政的人选,连保举推荐都是不可能的。而官衔里的钦命头衔,似乎就有钦差的性质。省级官员中与总督、巡抚平行的有八旗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
在清朝的科举制度里,一般的读书人要经过乡试和会试以及会试后的殿试三级,才能最终确定名次,进入官员体系。但在参加乡试之前,考试的学子要先取得生员资格。清代,童生要考取生员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级考试里面,已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院试。院试由学道主持,院试过了以后才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