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汴梁史话】宋徽宗为什么偏爱太湖石

发布时间:2025-03-05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杜长河

宋徽宗对奇石的热爱,世人皆知。在宋朝,爱石、敬石、供石、赏石、写石、画石、藏石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徽宗所绘的“祥龙石图”,苏轼的“木石图”、“竹石图”,米芾的相石法则,以及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等作品,均诞生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的奇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米芾拜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朝野上下,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搜求奇石以供赏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

宋代是中国古代奇石文化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徽宗建造艮岳更是把奇石文化推向空前绝后的巅峰。什么样的奇石才符合赏石要求呢?石痴米芾给出了答案,即他提出的“瘦、透、漏、皱”的相石法则,这一法则至今仍被赏石界所沿用。“瘦”是指石体如壁立当空,孤峙无倚;其“透”,则是孔洞缠连,通灵剔透,委婉俏丽;其“漏”,则石上有孔,四面玲珑上下贯通;其“皱”,似纹理纵横岁月潜存,体表多有凹凸,明暗多变,富有节律。

皇帝赏石自然与众不同,要有大手笔。徽宗登基后蓄意良久,大胆设想搜集天下奇石异花在京城建造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以供其不出京城就可以赏玩祖国的名山大川、奇石异花、珍禽怪兽。只因工程浩大,必定会劳民伤财,耗费巨资,苦于找不到合适理由,唯恐引来众臣反对,迟迟未能实施。

宋朝时期道教盛行,徽宗自称道君皇帝。他的心思被一位经常出入宫中的道长刘混康看透。刘混康巧妙利用风水学,解释了皇帝子嗣稀少的原因:“皇宫东北角地势低洼,如能抬高,则能多生儿子。”这一说法正中徽宗下怀。自古以来,皇帝生儿子都是国家大事。因此,筑山理水、抬高地势,谁还敢反对呢?于是,徽宗下令在皇宫东北角,方圆十里的范围内大兴土木,动用全国之力打造这座旷世园林——艮岳。

起初,艮岳就近选用京城周边的奇石,如产自安阳、鹤壁、新乡等地的太行石。但由于水路运输无法直达京城,走旱路又极为困难,加之合格的奇石资源有限,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很快,这些奇石就被安徽的灵壁石所取代。大批奇形怪状、沟壑纵横的灵壁石通过大运河直达京都开封,基本满足了建园的需要。

可是,后来宋徽宗为什么舍近求远改用太湖石呢?原因是灵壁石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其有石根,所谓石根就是与原石完全不同的杂质渍在石头底部。正如宋人杜绾《云林石谱》中记载的,灵壁石“其质为赤泥渍满,人以铁刃遍刮三两次,即露石色……石底渍土不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正是灵壁石大多底部有石根,影响了观赏效果。所谓“大抵只有一面或三四面,若四面全者,百无一二”。也就是说灵壁石只能从前面观赏,能从多面观赏的奇石很少。皇家御苑追求完美,干脆把石根凿掉,可是,这样费工费时影响建园进度。直到有一天,蔡京.朱勔等人不远千里从江苏太湖地区,运来太湖石奉上,徽宗见后大悦,随放弃灵壁石,并在苏州增设“应奉局”,专为建造艮岳搜集异花奇石。民间的搜刮余烬,还组织人员下湖打捞。同时,还征调上千条大船,十条一组首尾相连,昼夜不停千里迢迢将大量的太湖石和南方的珍贵花木运往京都(开封),史称“花石纲”。

据宋代庄绰《鸡肋编》载:“上皇始爱灵壁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远取太湖……”。可见宋徽宗偏爱太湖石,正是因为嫌弃灵壁石的石根。此外,太湖石也更符合“瘦、透、漏、皱”的相石法则,三面或四面可观赏的居多;这对于即将筑起的艮岳来说,更能表现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阔、雄、峻等诸多美的特征,让人仿佛能将江河湖海、群山万壑尽收眼底。从而构成峭壁危峰、幽谷深遂的意境。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