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阮籍研究】试论苏东坡登阮籍啸台的当代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25-03-05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王广成 马现锋

阮籍啸台,又名阮公啸台、阮籍台、阮公台、步兵台及阮台,位于今河南省尉氏县城小东门南侧城墙之上,是三国时期魏国大文豪阮籍舒啸处,属于具有纪念性的人工建筑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考证,阮籍啸台前身是春秋时期郑国东部边疆的烽火台遗址,因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尉氏名贤阮籍频频登临舒啸而闻名于世。东晋时代,啸台做为地方名胜已收入江微所著《陈留志》。历代名流学士,凡光临尉氏的,大多要登台览胜,题诗赋歌,以作纪念。然而,阮籍啸台真正成为中原名胜、文化地标,当归因于北宋时期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尤其苏东坡登临啸台后留下诗作,名扬海内,厥功至伟。


一、“三苏”过尉氏考略


东坡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为政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和后人的敬仰所形成的名人文化体系。据证,苏轼的中原足迹涉及今河南十四地市二十四县,尉氏为其一。明嘉靖《尉氏县志》卷二《游寓》篇,仅有“(三苏)道出尉氏温泉、啸台,亦华文藻”的记载,可谓简之又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三苏”过尉氏宛如惊鸿一瞥,雪泥鸿爪,且历史文献存世较少,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得到文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尉氏本地人也鲜少提及。


尉氏位于汴垣之南,是开封的“南大门”,北宋时为京都开封的“皇畿”,即便北宋灭亡后,“历元明迄清,鄂湘滇黔往来京都,凡须经过于豫省者,即必经过于尉,故尉为南北孔道要冲。”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三苏”第二次由家乡四川眉山北赴京都开封时,选择襄汴古道踏入中原,中途经过尉氏县。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苏轼母亲程氏卒,父子三人由京都返川赴丧。嘉祐四年十月,服除离川回京都开封,这一年,苏洵51岁,苏轼24岁,苏辙21岁。自眉州家乡出发,舟行至荆州。嘉祐五年正月初五从荆州出发,渡汉水至襄阳,沿襄汴古道踏入中原,经邓州、唐州、叶县、郏城至襄城,过颖昌府(今许昌市),二月十三日,“过尉氏,登阮籍啸台,吊朱亥墓。轼有诗”。


“三苏”父子在尉氏驻留其间,登临了阮籍啸台,苏轼写下《阮籍啸台》诗一首。或许是对魏晋名贤阮籍仰慕甚深,当日苏轼没有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行赴京师,而是独自留宿在尉氏驿馆。夜晚大雪,偶遇一南下的北方客人,二人不问姓名,开怀畅饮,“诘旦客南下,竟不知其谁”,苏东坡有感而作,又写下《大雪独留尉氏》一诗,这二首诗均收在《苏轼诗集》第二卷中。自明嘉靖以来,历代《尉氏县志》亦收录有苏轼《阮籍啸台》一诗。


二、阮籍与阮籍啸台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阮瑀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生活于曹魏之时,感时伤乱,又惧被祸,遂纵酒谈玄,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的诗专长五言,自然壮丽,有《咏怀》诗八十二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现实多有所讥讽,独具风格,被后人称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其《大人先生传》颇有影响。所传世的有后人所辑《阮步兵集》。


古往今来,备受中国文人士大夫推崇和效法的魏晋风骨,源于“竹林七贤”的文人集团,阮籍、嵇康是该集团的领军人物。阮籍是一个不遵礼法、离经叛道之士,“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放浪形骸却又才华横溢,能诗善啸,工于书法、剑舞,作曲演奏无不精通。既是文学家,哲学家,又是书法家、音乐家。


阮籍在文学上强调“本质和良心”,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并完善五言诗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算是唐诗的奠基人。他的正始之音对后世作家影响非常大,如左思、张载,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都有阮籍《咏怀》诗的痕迹。


在音乐上,阮籍写有《乐论》,他认为音乐具有“去风俗之偏习,归圣王之大化”的社会作用。音乐的本质是“乐”,有“乐”才能体现平和,才能理解宇宙自然的真谛,“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阮籍的文学、哲学和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百世之师”,他的痴狂性格与特立独行的作风,令他在魏晋当时及后世都受到诸多文人名士的追崇与膜拜。历史上谢安、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李梦阳、龚贤、曹学芹等文化名人都是阮籍的“粉丝”。


阮籍啸台,因阮籍于此舒啸而得名,据旧《尉氏县志》记载:“尉城之东有啸台,高十五丈,广二丈,为屋三楹,魏阮嗣宗舒啸处也。”在古人诗篇中,啸台常被称为“荒台”“苍台”,荆杞丛生,莽莽苍苍。但是,阮籍啸台在中原地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不容小觑。早在东晋江微《陈留志》中,有“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陈留有阮公啸台”之记载。唐代诗人张说、包融、刘禹锡过尉氏登临啸台,都有歌咏之作存世。唐代的独孤及撰写《阮公啸台颂并序》被刻石立于阮籍啸台,并收录在《毘陵集》和《全唐文》中。


宋代乐史编写的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记载:“阮籍台在尉氏县东南二十步,籍每追名贤,携酌长啸于此。”可以说,在“三苏”登临阮籍啸台之前,这座荒台已成为中原地区的地理座标,名垂简册。北宋嘉祐五年二月“三苏”登临啸台,苏轼写下《阮籍啸台》一诗:


阮生古狂达,遁世默无言。


犹余胸中气,长啸独轩轩。


高情遗万物,不与世俗论。


登临偶自写,激越荡乾坤。


醒为笑所发,饮为醉所昏。


谁能与之较,乱世足自存。


苏轼的中原所经之地成为当地“八景”之一,赋诗赞颂的地方世代受人们追忆,所作诗文入选当地的方志,尉氏也不例外。本为春秋时期用做军事瞭望和预警的人工夯土台,尉氏一代名贤阮籍“独立长啸,遗荣此台”,而公元1060年二月,“三苏”这次登临阮籍啸台,让此荒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瞬间定格。文化达人“三苏”父子无疑成为那个时代阮籍啸台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为阮籍啸台跻身中原名胜之列注入强大的人文动力。明清两代,文人名士勘定“尉氏八景”,均将阮籍啸台收录在内。2006年阮籍啸台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发掘阮籍、东坡文化双遗产,增强先贤文化叠加效应


阮籍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引领文坛风骚,被誉为“五言诗祖”,一定程度上为唐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的魏晋风骨,阮籍是主要缔造者和引领者,他是中国文化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他也是中国古代乱世文人的一个缩影。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是中国人的国民偶像,东坡文化是中国人文世界的精神绿洲。2000年,法国《世界报》曾组织评选12位1001年至2000年的“千年英雄”,苏轼成为亚洲唯一入选者。他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标杆性人物,对中国人文精神影响深远,昭之来世。


1060年,苏东坡登临啸台,与神交已久的阮籍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跨时空对话。阮籍的人生际遇和处世之道影响苏东坡的一生,苏轼穷其毕生之力,以“轻对超然台,苦渡乌台,笑过啸台”的姿态,完成了由青年自得,到盛年自嘲,再到晚年自释的转换过渡。阮籍啸台则对苏轼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且行且啸”平和自持的生活态度让苏轼对个体生命的体悟更为饱满,人生追求与境遇起伏在碰撞中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


笔者建议,市县两地资源共享,发掘利用好阮籍啸台在阮籍文化、东坡文化双遗产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增强先贤文化叠加效应,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应,让东坡先生在九百多年前遗失在尉氏大地的这颗文化明珠拾遗擦亮,串在“东坡文化与开封”这串顶链上,为讲好东坡文化与开封故事,助推开封文旅强市战略实施发挥积极作用。据了解,开封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已就“东坡文化与开封”开展专题座谈、调研。目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阮籍啸台所在地尉氏两湖生态文化公园改造项目已基本完工,啸台周围芳草碧树、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烟波浩渺,风光宜人。建议在阮籍啸台附近以雕塑群、诗词形式再现“三苏”过尉氏登临阮籍啸台之胜状,为阮籍啸台注入厚重的魏晋文化、宋文化元素,把阮籍啸台打造成尉氏乃至开封靓丽的文化旅游名片。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