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笔者有幸前往高邮参加王念孙、王引之学术会议,中途特意绕道扬州洋紫荆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展览中选取的开封元素——州桥遗址汴河剖面和开封铁犀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这两者并非文物,但作为展览中的辅助展具,它们的震撼力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考古发掘现场和黄河岸边。
一、汴河剖面展览解构
大运河博物馆以直面垂直提取的方式,将汴河剖面竖立展示在展厅墙壁上,并用玻璃罩加以保护。并辅以展览说明:州桥遗址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后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州桥遗址进行发掘,在州桥本体东侧发现长度约150米的汴河遗迹,河床最深约13.5米-14米,宽度约20米-25米,上部地层被现代建筑破坏,比较严重,4.5米以下地层保存状况较好,汴河经隋、唐、宋、元、明、清,逐渐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
汴河的辅助展具有宋代开封城图,标有四水、内外城、御道,州桥。导洛通汴工程示意图的图片说明是选取《宋史·郭咨传》中相关记载介绍北宋实际汴河航运和疏浚的过程。选取的汴河剖面上,挂有宋、元、明三代的瓷器、陶器等碎片,立体展示了汴河河道由宽到窄,河道不断淤塞造成漏斗装叠压式的变化过程。
北宋东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州桥作为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提供了重要材料,还为探讨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宝贵线索。州桥不仅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更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二、开封铁犀展览
展览还展出了位于河南开封的铁牛村至今还保留着的一尊 “镇河铁犀”,这座历史悠久的文物是中华民族对抗自然灾害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铁犀牛面向波涛汹涌的黄河,身高约两米,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造型雄健,既像牛又像犀。这尊铁犀牛是在明朝时期,由著名的忠臣于谦在开封主持抗洪救灾工作时铸造。
当时,黄河水患频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明宣德五年(1430),于谦担任河南巡抚,带领当地人民修筑河坝,以防止洪水侵袭,同时还建立了一座名为回龙庙的建筑,并在庙内铸造了这尊镇河铁犀。他在铁犀牛背上刻写了《镇河铁犀铭》,表达了对黄河波涛永息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铭文中写道:“百炼玄金,真液。堤防,磐石。坚完,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衽席。惟天之俯,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这段铭文充分体现了于谦的爱国爱民之心,令人感动。
后来,在1449年明英宗与瓦剌军作战时,明英宗被俘于土木堡,此时已回京任职的于谦在危急关头出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成功打败了侵入者,保卫了北京城,迎回了明英宗。然而,8年后的1457年,明英宗复辟,反将于谦杀害,天下臣民无不痛惜。这尊铁犀牛也因此成为了于谦的纪念物,人们常常来此缅怀这位忠直能臣。
值得一提的是,回龙庙在后来的一次洪水中被冲毁,只有这尊铁犀牛得以留存。1940年,侵华日军企图将铁犀牛熔化后用于制造军火,但铁牛村的村民们义愤填膺,奋起反抗,成功地将铁犀牛保护下来。如今,这尊铁犀牛成为了人们抗御自然灾害、激发爱国精神的最好遗迹。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铁犀牛的复制品还被安置在黄河边和于谦纪念馆等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这份深深的爱国情怀。
三、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地方展览因素
在宋代,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其繁荣程度甚至被誉为“扬一益二”,意味着在众多城市中,扬州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仅次于首都。扬州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才子佳人,其中扬州八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扬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淮扬菜的特点是讲究原材料的新鲜,注重烹饪技艺,追求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其中,盐业运输是扬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作为盐业的集散地,其盐业运输业发展迅速。
江苏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之一,扬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扬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古代大运河的雄伟壮观,又有禹王台河的静谧秀美。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众多历史名胜,如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扬州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其运河文化影响了扬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禹王台河,作为扬州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河岸风光秀丽,是扬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辅助展具
展览中,辅助展具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不仅仅是展示物品的载体,更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展示开封元素的区域,各种辅助展具被巧妙地运用,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开封的历史韵味。比如,在展示开封瓷器的区域,设计师特别设计了仿古的展示柜,不仅保护了珍贵的瓷器,也使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此外,辅助展具还通过互动性的设计,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开封文化。在展示开封市井生活的区域,设计师设置了一个仿古的街景模型,观众可以亲手操作,模拟古代市民的生活场景。这种互动性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也使观众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开封文化的魅力。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辅助展具,将开封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辅助展具不仅提升了展览的观赏性,也丰富了展览的文化内涵。它们与展品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展览空间。观众在欣赏展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沿线城市的独特魅力。
五、余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作为一座展示大运河文化的璀璨瑰宝,其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对沿线重要城市的深度挖掘。在众多展品和展示内容中,开封元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开封,古称汴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也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中,开封元素贯穿始终,不仅展示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其在运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精致的瓷器到古朴的书籍,从繁华的市井景象到庄重的宫廷礼仪,开封的每一个元素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