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文史探究】关于宋金时期开封城墙的定位问题

发布时间:2025-03-05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韩鹏

北宋内城南北城墙的定位,与金代将北宋内城南北墙向外拓展的问题,本来史典记载、考古发掘结论、现有城墙对比、国家文物部门都早有定论,不是一个应该质疑的历史问题。


只是由于近年来,在开封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才使这些早已定论的历史问题出现了复杂化倾向,也使个别关心古都开封城墙历史文化的人开始疑惑起来。对此,想通过此文谈谈笔者的观点和看法。


一、北宋内城北墙在今铁塔公园南部一带


“封丘门”也称“旧封丘门”“安远门”,是北宋开封内城北墙的东门,大致在今开封城墙西水门、龙亭公园北部至铁塔公园南部与解放路交叉地一带(见图1)。



图1北宋时期开封古城图


现在开封的北门“安远门”,是金代将北宋内城北墙向北部拓展后,新建城墙的北墙东门“宣仁门”,并将北宋开封内城北墙外的“开宝寺”,圏入金代城墙北墙之内,今为铁塔公园之地。铁塔公园南部的解放路一带,便是北宋开封内城北墙与“旧封丘门”之处。故“开宝寺”即今“铁塔公园”,本在北宋开封内城及“旧封丘门”之外。


对此,曾在北宋开封居住的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有详细记载:“开宝寺,在旧封丘门外斜街子,内有二十四院,惟仁王院最盛”。这就把北宋“斜街”“开宝寺”的位置,明确定位在了北宋开封内城和“旧封丘门”之外(北)了。直到金代向北拓展北宋内城北墙,才将北宋“开宝寺”圈入了金代城墙北墙之内(南)。


《东京梦华录·卷之三·马行街铺席》中还记载:“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祆庙、斜街、州北瓦子。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余诸班直军营相对”。文中北宋开封内城外、及“旧封丘门外”的“斜街(子)”,与北宋内城北墙外的“开宝寺”同地,是对北宋“斜街”“开宝寺”,在开封内城北墙及“旧封丘门”之外(北)的又一重要佐证。


马正林编著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城市的水源》一文中,也指出:“五丈河亦名广济河,‘自新曹门北入京’,横穿外城东北部,经开宝寺北(今铁塔),从外城东墙北段出城。这是外城东北部供水的主要渠道。”文中把“外城”与“开宝寺”同地看待,当指北宋开封内城外部的“外城”,也是金代向北拓展北宋开封内城北墙之前的“外城”,而不是指北宋开封“内城”。


二、开封西水门对应北宋内城北墙之位


“西水门”,为北宋时期开封西部金水河流入内城的“水门”,其地理位置自北宋、金代延续至今,没有大的改变。


北宋内城金水河西水门的地理位置,由北宋时期开封西部的金水河河道位置来决定。河道不变,宋金时期金水河水门的位置也不会改变。


从北宋开封古城图来看,北宋开封西部金水河的西水门,正在北宋开封内城西北城墙转弯的结合部,也是确定北宋开封内城北墙基本位置的重要依据。


由于金代时期,将北宋开封内城西墙向北部拓展,导致北宋开封内城北墙被废弃而消失。但由于金水河河道及金水河西水门位置未变,致使其已不在金代城墙西北部的转弯处,而遗留在了金代城墙西北转弯处南部数百米的原地,也就是现在开封城墙的“西水门”之位。现在开封北城墙与西水门东部一线之间的距离,大致就是北宋内城北墙与金代城墙北墙的距离。


而金代金水河“西水门”及现在“西水门”位置,就是北宋内城西北墙转弯处的金水河“西水门”的位置,也对应北宋内城北墙的西头,至龙亭公园(北宋皇宫)北部(见图2)、东部“旧封丘门”和“开宝寺(铁塔公园)”南部一线。



图2北宋东京皇城北墙遗址碑图


宋金时期,开封内城北部城墙历史地理位置的变化,以及宋代内城、金代城墙北墙位置的甄别,即使不通过地下遗址考古,也大致可以做出上述历史地理的基本判断。


三、金代将蔡河龙津桥拓展到了都城之内


从北宋开封古城图,以及史典记载分析,当时的蔡河、与蔡河上龙津桥,均在北宋开封内城南墙之外。而且,开封内城南墙外部的蔡河,还是北宋内城南墙外护城河的一部分。


因此,蔡河与龙津桥的北部,才是北宋开封内城南墙、正南门“朱雀门”的位置。就是说,当时的蔡河与龙津桥,不可能在北宋开封内城南墙之内(北)。恰恰相反,应该在北宋开封内城南墙之外(南)。


自金代将北宋开封内城南墙向南部拓展之后,蔡河与龙津桥便被圈入了金代城墙之内,并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印证金代拓展北宋内城南墙的重要凭证。



图3北宋东京城龙津桥遗址图


北宋、金代开封“龙津桥”(见图3)的位置,是有蔡河河道位置来决定的。宋金时期开封的蔡河河道位置不变,龙津桥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因此,只有出现了金代将北宋开封内城南墙,向南部拓展的情况后,龙津桥才会出现于金代至现在城内的现象发生。由于龙津桥是建在蔡河上的名桥,故金代至现在的蔡河、龙津桥遗址,也必定在开封现在的古城墙之内(北)。


依据考古发掘遗迹,确定现在的开封大南门,为金代城墙南墙的正南门“丰宜门”之位;“丰宜门”北部为“蔡河、龙津桥”之位,“蔡河、龙津桥”北部为宋代“朱雀门”、金代“丹凤门”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开封南城墙内的东南部,仍然保留千余年前宋金时期“蔡河湾”的地名,就是宋金时期以来,蔡河向东南部转弯处的重要地理依据,也是金代将北宋内城南墙向南部拓展,并将蔡河圈入金代城墙南墙内(北)的重要依据。


或许有学者会说,尽管开封城墙有这些历史、地理和文化传承,但有何史典记载可作为进一步认定的凭证呢?


客观地说,这种史典记载依据从来就不空缺,而且记载的十分准确。如元朝宰相脱脱《金史·卷二十五 志第六》记载:金代开封“南外门曰南薰,南薰北新城门曰丰宜,桥曰龙津桥,北门曰丹凤,其门三。丹凤北曰舟桥,桥少北曰文武楼,遵御路而北横街也。东曰太庙,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门。”


文中金代的“丹凤门”,就是北宋开封内城南墙的正南门“朱雀门”。“丹凤门”“朱雀门”的南部,为金代城墙南墙内的“龙津桥”;北部,为北宋时期开封汴河上的“州桥”。它们都在北宋开封皇宫南正门、内城南正门、外城南正门的御街(见图4)和宋都中轴线上。



图4宋金开封古城图


元代文学家杨奂,在《南村辍耕录·宋汴都故宫记》中也记载:“皇城南外门曰南薰,南薰之北,新城门曰丰宜,桥曰龙津桥。北门曰丹凤,其门三。丹凤北曰州桥,桥少北曰文武楼。”文中“新城门”之“新城”,是指金代将北宋开封内城南墙向南拓展后的新城;“新城门”就是北宋开封内城南墙正南门“朱雀门”“蔡河龙津桥”南部的金代“丰宜门”。


上述观点,也被开封地下考古的结论所证实,并且得到了国家文物部门的认可。位于开封古城内中山路朱雀苑的北宋开封“朱雀门”遗址、及南部的“蔡河龙津桥”遗址,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树立了“遗址”碑作为历史地理定位的依据(见图5)。



图5北宋东京朱雀门遗址碑


所有这些开封古城的历史、地理、史典、遗存、考古证据等,共同构成了开封现存的古城墙,本是金代在北宋内城基础上,对南北城墙拓展而形成的基本结论。而将其作为北宋开封内城不曾变化原城墙的认识,与上述多种证据不符,故不应、也无法被认同。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