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直射点来到赤道,并有逐渐向北的趋势,便昭示着春分已悄然而至。在这一天阴阳相半,昼夜等长,我国无论南北,气温都将稳步回升。同时伴随着和风细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节,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一时间花团锦簇,装点着神州大地。
【乐春】
在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笔下,春分就是这般温暖可人。隐居洛阳时,他曾用恬淡超然的诗风描绘出春分的和煦闲适。
乐春吟
宋·邵雍
四时唯爱春,春更爱春分。
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
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
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
作为一名理学家、易学家,邵雍心目中的春分充满了中庸制衡的哲学色彩。在邵雍独特的视角下,春分是“有暖无寒”,此时花未全盛,酒未浓烈,诗人把酒祝东风,却只是微醺,一切看起来都恰到好处,隐喻着“人生小满胜万全”的生活智慧。
【祭春】
据《国语·周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汉代大儒郑玄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古者,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故曰二分之祭。”可见自周王朝始,敬天事地、祭祀日月的观念便深入人心并代代相传。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为昭示改朝换代,宋太祖下令重编《郊庙朝会歌辞》。
绍兴朝日十首·其一·降(jiàng)神用《高安》
郊庙朝会歌辞
玄鸟既至,序属春分。
朝于太阳,厥典备存。
载严大采,示民有尊。
扬光下烛,煜爚(yuè)东门。
这首作品便属于南宋高宗时期修订的祭祀乐歌,语言典重,结构工稳,用于春分朝日大典。全诗以春分祭日活动为背景,通过自然意象与礼制符号的结合,展现出宋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兼具文学性与仪式感。
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但一些寄托着人们美好祈愿的习俗依然如旧:譬如在岭南一带,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全村人都去采摘野苋菜,佐以鱼片,下入沸水,名曰“春汤”,以祈求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惜春】
春季自立春始,至立夏终,而春分恰巧处在两者之中。春分已至,也便意味着即将要奏响暮春的乐章。
蝶恋花
宋·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一曲清歌无误顾。
绕梁馀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才子霏谈更五鼓。
剩看走笔挥风雨。
繁花欲燃,桃林如霞,也许是联想到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这种灿烂到极点的景致反倒惹起词人悲观的惜春情绪。劝春春不语,清歌亦消散,对词人来说仿佛眼前美好的事物无从挽留,唯有秉烛夜话,寄情笔墨,方能将这春日盛景在诗词作品中化为永恒。
所谓“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自古以来常有少女伤春、处(三声)士悲秋之说,可恰如王勃所言:“何年春不至,何地不宜春。”何须尽日怀惆怅?不如趁景色正好,赏花烹茶,惜取春光,莫负今朝!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