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 年)亲临汴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以开封为陪都北京。当年即开始在元汴梁城的基础上,以都城的规格重筑开封城,并改土城为砖城,开封城第一次包上了青砖。此次重筑后,开封城周长20里190步,城高3丈5尺,广2丈1尺,护城河深1丈,阔5丈。城门仍为元代形成的5个城门,但曹门(仁和门)偏北,宋门(丽景门)偏南,南门(南薰门)偏西,北门(安远门)偏东,只有西门(大梁门)正中,故有“五门不对”之说。明永乐、嘉靖、万历年间几次增修开封城,其城周及城高均有增加。明末大水灌城,将明代开封城淤没于地下约5米深处。
明洪武十一年(1378 年),朱元璋将第五子朱橚封于开封,为周王,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周王府。周王府有萧墙(外城)和紫禁城二重城墙。萧墙周围9里13步,高2丈余,紫禁城周围5里,高5丈,二重城墙各设门4座。其养老宫后有煤山一座,高5丈,即今日龙亭大殿所在地。这座势若皇宫的王府,毁于明末滔滔的黄河水中。现代考古已探明周王府萧墙和紫禁城的范围和位置。萧墙是利用金故宫基础建造而成的,距地表1.9~ 4.15米, 金皇城城墙叠压在萧墙之下,距地4.15~4.45米。紫禁城则利用周长5里的宋皇宫旧基建造而成,即今午朝门以北龙亭大殿以南包括潘杨两湖的部分区域,发掘部分夯土残高约2米,外有包砖。
明银安殿遗址
清康熙元年(1662 年),清政府在明代开封城的基础上加高、重筑开封城,仍为砖城,5个城门也都在原处。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几次增修开封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洪水包围开封城达8个月之久,大水过后,开封城墙破烂不堪。次年清政府再次加高、重修开封城。这次修葺后的开封城,周长28里许,城高3丈4尺,就是现在的开封城。明清两代皆为砖城,所以是一体的,人们通称“明清开封城”。现代考古已探明,明开封城叠压在清末开封城下约5米深处,清初开封城在约3米深处。
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清政府在开封城内北部建八旗军驻防地—旗营一座。换防改为定防后,旗兵、眷属不断增加,人口逾万人,遂又称旗营为里城或满城。里城原建筑大都在地表之上,其范围在今龙亭北路至北城墙之间的地区,周长约6里,四周有约1丈高的土城墙,设大门3座,小栅门1座。1922 年冯玉祥下令遣散里城旗人,将里城全部拆毁,先后改为飞机场、运动场。冯玉祥离职后,被遣散各地的旗人又陆续回到开封,在原里城的东部搭起窝棚居住。1924 年开封满族人秉志(东南大学教授)从南京回开封,以满、蒙族人名义向政府和社会呼吁救济,政府和各公益事业团体捐助了一笔钱,在窝棚区盖了100多间房,让满、蒙人居住,这就是今天里城大院的前身。
清光绪年间的宋门一带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