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苏轼在汴十二年大事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在汴时期

发布时间:2025-06-18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kfdsw.com
        苏轼一生九次出入汴京,在汴时间达十二年之久,在汴时期经历、重要事件梳理如下:
        嘉祐元年丙申(1056)闰三月初,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离开成都,经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剑门关,后过秦岭、陕西省宝鸡县(古称扶风郡)、西安(古称长安)、渑池,向京师进发。

第一次在汴
约1年(1056年5、6月—1057年5、6月)


嘉祐元年丙申(1056)

约五、六月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至汴京,住兴国寺浴室院。
七月
        苏轼在景德寺参加开封府解试,苏轼第二。
        解试成绩公布后,苏洵携苏轼、苏辙拜访张方平。

嘉祐二年丁酉(1057)
        苏轼与弟苏辙参加礼部省试。应试中,苏轼作《刑赏忠厚之至论》,该论被评为第二,另有《休兵久矣而国益困》一文、《丰年有高廪》一诗。后欧阳修评“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成语“出人头地”便由此而来。
三月
         苏轼至崇政殿参加殿试(即御试),轼被评为乙科第四甲、弟苏辙为乙科第五甲。试后,苏轼与苏辙一同参加琼林宴会。
四月
         苏轼母程夫人于嘉祐二年(1057)四月七日过世。约五、六月,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离京返乡。

        嘉祐二年丁酉(1057)约七、八月——嘉祐四年己亥(1059)秋,苏轼在眉山丁母忧。九月服丧期满。苏轼与父、弟及家人出发返京,沿岷江、长江下至江陵,转陆路,北上汴京。途中,父子三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一路诗赋作伴,相关作品后汇编成《南行集》。



第二次在汴

约2年(1060春正月—1061年冬11月)


嘉祐五年庚子(1060)
正月
        苏轼一行至汴京。沿途经尉氏、朱仙镇等地苏轼作《大雪独留尉氏》《阮籍啸台》诗两首。进京前一日,苏轼一行夜宿朱仙镇,作《朱亥墓》一诗。
三月
        苏轼作《与杨济甫十首》,文中提到该次在汴京西岗赁宅居住。此次回京,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轼第一个官职),苏辙授渑池县主簿,两人皆未赴任。
五月
        蔡襄回京任职,苏轼曾与其论书。孔凡礼考证,轼于同月拜见伯父苏涣。
六月
        刘微之(即刘巨)赠苏轼兄弟诗:“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
        苏轼作《上刘侍读书》(刘侍读即刘敞)。

嘉祐六年辛丑(1061)
一、二月
        苏轼与苏辙准备制科考试,寓居怀远驿。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苏轼曾作《上富丞相书》《应制举上两制书》《上吴内翰书》等文。并向仁宗连上25篇《进策》,前有总序,具体分为《策略》五篇、《策别》十七篇、《策断》三篇。
三月
        好友王俊民进士及第。苏轼《禄有轻重》记该事:“王状元未第时,醉堕汴河,为水神扶出,曰:“公有三百千料钱,若死于此,何处消破?”明年遂登第。
        杨畋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苏轼作《贺杨龙图启》。
        苏轼送伯父赴任利州。
八月
        朝廷命官员赴秘阁进行制科考试,因苏辙突发疾病不能按时参加,便推迟至九月。
九月
        皇帝召对崇政殿。仁宗读轼、辙制策后,直言:“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此次制科考试,轼得第三等,辙为第四等,授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辙为商州军事推官。因前两等皆为虚设,苏轼实为第一。试后,苏轼作《谢制科启二首》谢上。
十一月

        苏轼携妻王弗前往陕西凤翔赴任,苏辙远送,苏轼作《郑州西门外别子由》,又名《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后,苏轼出汴京,经渑池一路西行,作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同年,苏轼在宜秋门内得南园,侍奉父苏洵迁居南园。赴任凤翔后,苏轼作《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追忆在汴的这处园邸。

        嘉祐六年辛丑(1061)十二月——治平元年甲辰(1064)十二月,轼在凤翔府任判官。


第三次在汴

 1年零5个月(1065年2月——1066年6月)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一月
        苏轼自凤翔归返汴京道路上,自凤翔至长安,再往东行至汴京。
二月
        苏轼回到汴京,转殿中丞、除判登闻鼓院。
        苏轼撰写《谢吕龙图》,感谢吕龙图推荐应试馆职。
        吕龙图:吕公著(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夷简第三子。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亦曾为帝师。
五月
        二十八日,夫人王弗(时年28岁)病逝。
六月
        六日,夫人王弗殡于京城之西。
八月
        苏轼撰《入馆》《赠蔡茂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苏轼撰《次韵柳子玉见寄》。
        柳子玉,名瑾,字子玉,其子仲远,为中都公婿,苏轼姻亲(其孙女嫁苏辙之子)。‌
二月
        一日,任直史馆。
四月
        父苏洵病故(终年58岁)。
六月
        苏轼与其弟苏辙于中下旬扶柩返乡,顺大江逆流奔蜀,次年(治平四年)四月某日抵乡。
        此次在汴期间居住在宜秋门内南园。
        治平四年丁未(1067)四月——熙宁元年戊申(1068)十二月在眉山。治平四年丁未(1067)十月壬申(27日),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葬父洵与轼妻王弗于眉山县安镇可龙里,为缅怀妻子,苏轼写下《亡妻王氏墓志铭》。熙宁元年戊申(1068)七月除丧,十月,苏轼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十二月离蜀,约于熙宁二年己酉(1069)二月初抵汴京。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