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汴系列故事】夜雨对床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kfdsw.com
【 夜雨对床 】
让我们将时光倒回至北宋嘉祐五年。这一年的东京城,有两位青年用一盏烛火点亮了千年来最动人的兄弟情。
北宋嘉祐五年(1060)二月,苏家父子从眉山搬到京师。为了准备第二年的制科考试,面对朝廷的封官,哥俩辞不赴任,却搬到丽景门附近的怀远驿苦读。一天夜晚,狂风暴雨,他俩正读着韦应物的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一下子就走心了。哥俩聊了一整夜,说等将来功成名就,就退隐回乡,再像这样重现对床听雨之景。
三年后,苏轼要去凤翔任职,苏辙硬是骑马跑了几十里送哥哥,兄弟俩在郑州西门分手时,苏轼说:“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特意叮嘱弟弟千万别太贪恋官场。“夜雨对床”也寄托着宦海中兄弟二人的相互警醒。
之后的四十年,哥俩聚少离多。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眼看苏轼就要掉脑袋,苏辙冒死上书,愿以官爵换兄长性命。大家知道这在宋朝意味着什么吗?苏辙这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上了!从凤翔送别时的叮咛,到乌台诗案的生死营救,再到后来苏轼贬谪黄州、惠州时的书信慰藉,这位弟弟始终在“捞哥哥”的路上奔走。这份担当,正是苏洵“孝悌为本”“兄友弟恭”家训的最好印证。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临终前留下“唯吾子由,不及一见而诀”的锥心之憾。十一年后,苏辙携《东坡先生诗文集》葬于郏县,与兄长共枕青山,终圆“世世为兄弟”之诺,诠释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族使命。当年那个 “夜雨对床”的约定,总算在松柏风雪里有了归宿。
回望苏轼兄弟的一生,是“飞鸿踏雪泥”的漂泊,是“人生到处知何似”的喟叹,更是“与君世世为兄弟”的不灭执念。千年后,当我们读着“更结来生未了因”和那些浸透血泪的“子由 安否”,才会明白,原来手足之情,可以深到以命相酬。知己之谊,能够延绵千年而不朽。当我们重温“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的诗句,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苏洵的教诲,那正是中华民族良好家风的最美诠释,因为有了“兄友弟恭”的温暖底色,有了“忠孝传家”的精神支撑,我们的华夏文明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