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开封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书法艺术的璀璨殿堂。从东汉蔡邕镌刻《熹平石经》的方整平正、浑厚古朴,到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引领“尚意”书风的沉着豪放、旷达飘逸,再到明清诸家的承古开新、春风大雅,以及现当代书家的群星璀璨、奋楫前行,开封书法始终与中国书法史同频共振。自2008年荣膺称号起,“中国书法名城”便是开封众多城市名片中十分亮眼的一张。为了展现开封书法深厚底蕴,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集结各方力量,历时四年,精心编纂完成了全面记录、系统梳理开封书法发展历程的《开封书法志》,并于2025年10月出版。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即日起正式推出“笔墨千秋照开封”专栏,内容精选自《开封书法志》,欢迎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中国文字自甲骨文、金文至汉隶完成字体定型,其后衍生出多种书体,并逐渐演化发展出中国书法艺术。开封作为中原文化核心区域,自古便是书法重镇:从仓颉造字传说发轫,到宋都时期名家荟萃,经元明清风骨延续,至近现代重振影响力,开封书法长盛不衰。
开封拥有丰富的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名家辈出,汉代有蔡邕,北魏有郑道昭,唐代有孙过庭,宋代有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明清时期有班惟志、周亮工等,近现代则有靳志、许钧、郝世襄、陈玉璋等。二是理论著作浩繁,如蔡邕《九势》、孙过庭《书谱》、米芾《书史》、无名氏《宣和书谱》、周亮工《印人传》等,构建起系统的书法理论体系。三是书法遗存丰厚,现有书法遗迹400余处(种),囊括故居、墓冢、造字台、墓志、拓本等多种类型。



依托这些深厚底蕴,开封书法形成了千年传承的创作研究体系与贯通古今的文化生态,助力开封书法队伍强大,书法事业繁荣,书法设施健全,书法产业发展,书法成就突出,书法前景可观。奠定了开封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卓越地位。
200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启动中国书法名城申报命名活动。
2008年初,经开封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和文化旅游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文建文改办)研究决定,以中共开封市委名义申报中国书法名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会议部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文建文改办负责具体申报事宜。
2008年5月7日,中国书协签发文件,命名开封为中国书法名城,开封同步成立中国书法名城办公室。


6月7日,授牌仪式在开封大学原校址体育馆举行,1000余名开封书法代表现场开展“千人千米册页书法共创”活动。6月30日,《光明日报》刊发专版,以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的“中国书法名城开封”为标题,刊登授牌仪式照片及张海《书法名城厚重开封》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