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开封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书法艺术的璀璨殿堂。从东汉蔡邕镌刻《熹平石经》的方整平正、浑厚古朴,到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引领“尚意”书风的沉着豪放、旷达飘逸,再到明清诸家的承古开新、春风大雅,以及现当代书家的群星璀璨、奋楫前行,开封书法始终与中国书法史同频共振。自2008年荣膺称号起,“中国书法名城”便是开封众多城市名片中十分亮眼的一张。为了展现开封书法深厚底蕴,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集结各方力量,历时四年,精心编纂完成了全面记录、系统梳理开封书法发展历程的《开封书法志》,并于2025年10月出版。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推出“笔墨千秋照开封”专栏,内容精选自《开封书法志》,欢迎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书法刻帖是书法艺术保存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是通过石刻或木刻等技术手段,将书法家原作复制并拓印下来,使易损的墨迹转化为可流传后世的一种形态。刻帖有丛帖、单帖和集帖之分,其具体发源时间尚不可考,历史上可见最早的丛帖,当推北宋时期的《淳化阁帖》。
宋拓《淳化阁帖》封面(故宫博物院藏)
宋太宗赵炅继位后,以“兴文教,抑武事”为治国方略,他不仅完善科举、大兴文治、编纂类书,还十分重视书法。淳化三年(992),宋太祖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墨迹编纂成法帖,即《淳化阁帖》。该帖汇集各家书法墨迹,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从此掀起官私刻帖之风。
宋拓《淳化阁帖》(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淳化阁帖》,犹如走进一座琳琅满目的书法艺术殿堂。10卷内容共包括先秦至隋唐103家420篇书迹,按“帝王”“名臣”“古法”“二王”的脉络铺展: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录东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50件书法作品,帝王的雄健笔力与治国气度跃然纸上;卷二、卷三、卷四收录历代名臣法帖,包括67位臣子的114件作品,张芝《终年帖》的草势如惊鸿游龙,索靖《皋陶帖》的章草古朴厚重;卷五收录诸家古法帖,从“仓颉造字”开始,逐一排列历代“古法”继承人,收入15位“正统笔法传人”的23件作品,包括夏禹《出令帖》、李斯《为政帖》、卫夫人《和南帖》等;卷六、卷七、卷八收录王羲之墨迹,将保留至宋朝的王羲之真迹全部汇集卷中,共170件,有《司州帖》《月半帖》《奉告帖》等;卷九、卷十收录王献之作品,包括《阿姑帖》《鸭头丸帖》《江东帖》等,共63件。
《淳化阁帖》(局部)
这部传世巨制的诞生,既有划时代的贡献,亦难逃历史局限。王著虽精心遴选,却因“识鉴不精”导致部分作品真伪杂糅:将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字的《圣教序》误作王羲之本真,或将颜真卿书迹混入他人名下。然而瑕不掩瑜,它首次系统保存了魏晋至隋唐的书法真迹,仅王羲之作品就占全书四成,直接奠定了其“书圣”地位。
自《淳化阁帖》始,官私刻帖之风绵延千年。明代顾从义本、肃府本等翻刻本层出不穷,清代更形成专门的“帖学”研究。如今,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那些泛黄的拓本,仍能透过浓淡不一的墨色,触摸到古代文人的笔触温度。
宋仁宗庆历年间,秘阁火灾吞噬了《淳化阁帖》原版,幸存的宋拓本遂成绝世珍宝。传世的《淳化阁帖》宋拓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10卷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淳化阁帖》(泉州本)10卷本、香港中文大学藏《宋拓淳化阁·王右军书》(泉州本)残本(卷六、卷七、卷八残本合并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