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帖》
《潭帖》(局部)
《潭帖》,又名《长沙帖》。宋仁宗庆历年间,官员刘沆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时,命慧照大师希白花了4年时间精心摹刻而成。
该帖共10卷,是《淳化阁帖》的翻刻版,行距比原版稍宽,增刻王羲之的《霜寒》《十七日》两帖,以及晋代王濛、唐代颜真卿等名家的作品,是“加量不加价”的良心复刻。
《潭帖》的原石早在南宋建炎年间被毁,只能在宋郑兴裔《淳化帖》、明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里找到零星记载。
《绛帖》
《绛帖》(局部)
《绛帖》由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而得名。它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做了些增删调整,但不确定具体刻于哪一年,从欧阳修作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的跋来看,约在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
《绛帖》共20卷,前10卷涵盖诸家古法帖至二王书法,后10卷先列大宋帝王墨迹,再穿插历代帝王、王羲之及历代名臣的作品。
《绛帖》的厉害之处在于敢给《淳化阁帖》调顺序:原版把汉章帝的字放第一,仓颉、夏禹的字排到第五卷,《绛帖》直接改成仓颉等为首,历代帝王书为次,排序更为合理。
它还增补了不少内容,包括张旭、颜真卿、李建中等的书迹。
《临江帖》
《临江帖》(局部)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长沙人刘次庄拿出自家收藏的《淳化阁帖》10卷当底本,删去原版的淳化年月和卷尾的篆题,又在后面加楷书释文,刻到临江戏鱼堂的墙壁上。
该帖又名《临江戏鱼堂帖》《临江帖》《清江帖》《戏鱼堂帖》。
《临江帖》开法帖附释文之先河,形制独特。刘次庄后又单刻《法帖释文》流传至今,堪称学书法的“教辅书”。
《大观帖》
《大观帖》(局部)
《淳化阁帖》原版毁于火灾后,宋徽宗派蔡京主事、龙大渊更定,对其重新编刻。
因每卷末尾都有蔡京写的“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故得名《大观帖》。
该帖还是10卷,内容和《淳化阁帖》一致,但编排上更正部分错误,帖板稍高,每行多写一至三字,序也有微调。
《大观帖》最绝的是摹刻技术,比《淳化阁帖》更精细准确,笔画饱满有力,尽显用笔之妙。
《汝帖》
《汝帖》(局部)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汝州知州王寀搞了个“书法精选计划”。
他从《淳化阁帖》《绛州帖》等帖中挑出先秦金文8种,再加上秦汉到隋唐五代94位名家的109帖,刻在12块石头上,这就是《汝帖》。
《汝帖》和《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帖》并称“四大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