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座城市像开封一样,遍地都是美食,随处可见的大小餐馆或者小摊儿,都充满了故都的风味,沉淀了历史的风貌。有些小吃一考证竟然是北宋流传下来的佳肴,有些小吃本身就是寻常百姓家的三餐,因为味道可口,所以就被“私房菜”了。《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有正店72家,饮食文化学者孙润田在他的开封饮食博物馆中标注了30多家。
近日孙老师告诉我说郑纯方从宁波回开封了,他竟然找到了50多家。宋代的繁华已经烟消云散,明清时期的开封也依然不失繁华。《如梦录》一书记载的开封饭店、酒店、酒楼有70余处。清代黄河决口,城垣变小、人口减少,还好,因为河道署的缘故,丝毫不影响开封饮食业的繁荣。
民国时期,开封工商业繁荣,1933年开封市的饭庄、饭铺、小吃铺达851家,其中大型饭庄19家,中型饭菜馆177家,小饭铺303家。至抗战前夕,大小饭庄、摊贩的总数达1528家。仅鼓楼街就有饭店14家;大相国寺内有饭庄9家、饭铺55家,其他小吃如稀饭、蒸馍、烧饼、油条、包子、煎包、面条、水饺、牛肉汤、油茶等有29家。民国早期,开封最为著名的还有“四大共和客厅”。
阮籍在《咏怀》诗中曾写有这样一句:“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我的感触不是回到古代的历史现场,而是踏在现在的土地上感慨民国的那些接待过名流的名店。1917年6月13日的《大梁日报》第七版记载“景福楼、又一村、九鼎饭庄、迎宾馆,名目虽殊,总算共和客厅”。媒体把这几家拥护民国革命的餐馆誉为“共和客厅”,这就是开封“四大共和客厅”的由来。当时这些著名饭店高薪聘请名厨,设备力求精致,设有单间和大型餐厅,品种上刻意求精,服务上恭敬小心,经常门庭若市,生意好得不要不要的。在民国初年,“四大共和客厅”是开封餐饮业的领军餐馆。它们曾经在哪里?又有哪些特色呢?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它们何处可寻呢?
先说景福楼,这个饭店位置极佳,就在河道街中间地段,与河道衙门相距不远,便于有钱的官员消费。一溜儿五间门面,后面是三进院。在开封这是大型饭店,早在1880年前后就开业了,1923年左右关门。著名的响堂赵开山就是这里的一名掌柜。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回銮,路过开封,住在行宫,赵开山因响堂报菜,声音洪亮,押韵合辙,被赏银十两。这里的“清蒸丸子”以鲜嫩而著称,厨师陈敬制作此菜颇有特色,每盘均以内七外十一布局,流传至今。成菜呈柿黄色,鲜嫩清香,老幼皆宜。陈敬还有一道拿手菜——酒煎鱼,这道河南传统名菜以黄河鲤鱼为主料,用绍酒为主要调料制成,故名酒煎鱼。此菜由宋代市肆菜“酒煎羊”演变而来。
再说又一村, 取自南宋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句。该店建于1908年,其经营的中外菜肴、各色细点,质量精良、品种繁多;店堂陈设古色古香、雅座幽静,颇具宋代遗风;餐具很有特色,筷子有银质、象牙、乌木,器皿有银、铜、锡、瓷;各种菜肴选料严谨,制作考究,力求食物之真味,具有浓郁的豫菜特色,颇受社会上层人士的赏识。1923年,“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晚年游学到开封,地方各界名流在该饭庄宴请他。康有为品味之余,亲笔题写牌匾“又一村”三个大字,还书写“味烹侯鲭”的条幅表示赞扬,于是该店声名鹊起,成为汴梁饮食业之翘楚。京剧大师梅兰芳到开封赈灾义演时,赈灾委员会会长杜扶东首选又一村的厨师李春芳为梅先生“落作”。当时,开封各界人士争相宴请梅先生,而他对宴请仅是应酬,不等宴席结束,便回住处吃李春芳为他准备的饭菜。有一次李春芳特意给梅兰芳做出了一道菜叫“炒桂花江干”,梅先生吃得非常开心,并问用鸡油炒制是否会更鲜?李春芳说,试试看。试后品尝,果然锦上添花,风味更佳。时人盛传:梅兰芳、李春芳“同台”献艺,艺术家、烹调师“芳名”流传。
1940年7月19日,又一村在《新河南日报》刊发广告称:……包办各种酒席。菜蔬均是新鲜的,味美适口,与众不同,设备宽大,幽静无比,招待周到,物美价廉。地址:山货店街路东。全国政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在开封的交际往来,大都到这里宴请。蒋介石到开封视察,都曾请“又一村”的厨师为其做菜。张学良、商震、宋哲元也都是又一村的座上客。
接着说九鼎饭庄,从南北书店街分界处往西不远,也就是徐府街的东头路南,这个地方原有一胡同叫张家胡同,该饭店就在张家胡同的隔壁。大门后面有院子,前边有散座,后边有雅座,可以承包各式筵席和堂会。如今的徐府街南侧已经在前几年进行了商业开发,张家胡同也无迹可寻了。豫菜名师苏永秀1923年出师后就受聘于九鼎饭庄,在这里奋斗多年。九鼎饭庄的“糟鸡”“糟肉”比较知名。1930年苏永秀被又一村挖走,不久九鼎饭庄就关门歇业了。
迎宾馆开业时间较早,可以上溯到清光绪年间。关于它的文献实在是太少,我咨询了饮食界的几位老前辈,大都印象不深。后来在《开封饮食志》下册发现了它的蛛丝马迹,原来它在南书店街。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909年1月3日)的《开封简报》有关于迎宾馆的记载:“日前南书店街迎宾馆对门王姓家,拏(注:拿)获园三会匪类于化龙……”这座“迎宾馆”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无法再去探寻它的风味和故事了,仅仅留下名字供后人凭吊或者怀想。
这“四大共和客厅”除了“又一村”改名为“又一新”,在今天的寺后街北侧,享有“豫菜黄埔军校”美誉还在正常营业,百年来,地址、店名虽然变动了几次,但店面还在。其他三家“共和客厅”已经无迹可寻,建筑可以易地重建,美食可以传承发展,味道可以继续流传。开封的这“四大共和客厅”基本上停留在部分方志的只言片语中,它们的故事却藏在民间,在岁月深处风化成一阵美味香风,诱人驻足,令人遐思……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