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风凉,正是蟹黄香的时候,也是新鲜莲藕上市之时。这莲菜过去在春节期间是很少吃的,不是吃不起,而是忌讳。正月初五以前,待客饭菜,均忌用藕。因藕有空心,俗称为窟窿菜,认为主破财。民国的时候,开封商贾人家居多,岳父母大人当然不希望闺女、女婿家欠债塌窟窿,因而待女婿之席更忌藕。
而在南宋的时候,皇帝似乎喜欢藕。据《养疴漫笔》载,宋隆兴元年,高宗退位,孝宗继位当朝。这孝宗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又挖空心思吃湖蟹。因多食湖蟹,导致脘腹不适、腹痛腹泻,御医诊治数日无效。高宗微服私访,为孝宗寻医找药。有一天他在京城西北大街一药店,看到人们争相购藕。高宗不解,询问药师后才知可治痢疾。后召药师入宫把脉叩诊,诊断出孝宗此疾乃因食湖蟹损伤脾胃,导致痢疾。建议服新采藕节汁,数日可康复。如此这般喝了几天之后,孝宗果然康复。由此可见,藕是一道很好的食材。今天咱就说说开封的几道与藕有关的菜,琉璃藕、煎藕饼、蜜汁江米藕。
琉璃藕 包拯用心良苦的政治预谋
琉璃藕曾是宋代宫廷名菜,因它的形状和色泽好像琉璃瓦,故名。据说它的出现和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有关。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时候,见到城内有一条河河水污染严重。污染的原因倒不是工业废水污染,皇亲国戚倚仗权势纷纷在河两岸建立私家园林或者临水而居,拆除的瓦砾就倒在河内,当然还有排入的生活污水,更有人拦河辟出私家荷池藕榭,公共河流成为少数人的私人领地,两岸居民暗暗叫苦,却又无可奈何。包拯体恤民意后暗记心中,想寻找时机给皇帝汇报。不久,恰好赶上仁宗皇帝寿庆,按惯例,各州府都要进贡土特产、名点佳肴,包拯也精心设计特制糖藕进贡。说来也巧,仁宗皇帝对陈列的贡品都看不上眼,唯独喜欢这糖藕。
包公趁机说:“食此藕可延年益寿,最好在宫内辟池,引宫外河水栽荷,早晚可取鲜藕制作,此藕特别鲜洁,与池泥有关。”仁宗认为包拯言之有理,于是下诏:疏浚河道、挖池栽荷之事由包拯去办。包拯严令两岸人等不得再倒垃圾和杂物,又将皇亲国戚私造的荷花池的池泥挖出,搬进宫中荷花池,并发动人们清理河道。数月后,一泓清水流过千家万户门前,再流向宫内荷花池。这样,不但令环境改善,皇宫里还栽植了莲藕。
当年,包拯进献给仁宗糖藕,既合己心,又做了合乎民意的事。后来,此藕馔被仁宗皇帝赐名“琉璃藕”,这道菜做法简单,很快便从宫廷传到民间。如今人们吃到的同名菜肴,在工艺上已经比当年的琉璃藕有了发展与提高。做的时候将河藕洗净去皮,切成瓦状,油炸冷却后,涂一层稀稀的蜂蜜即可。如用精盐、花椒、味精调味,又能制成“椒盐琉璃藕”。经过包拯的包装,这琉璃藕就成了一道著名的菜肴了。
豫菜名菜 煎藕饼和蜜汁江米藕
煎藕饼是开封独有的一道传统名馔。以鲜藕为主料,肥膘肉、江米粉、豆沙馅儿等为配料,以熟猪油煎制而成。特点是色泽柿黄,外皮酥脆,里面柔软香甜,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闻名,是开封市民乐亭饭庄的看家菜,特级厨师高寿春制作此菜最绝。孙世增先生在《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记录下了此菜的制作要领:鲜藕750克淘洗干净,切去藕节,削净藕皮,用瓜擦子擦成细茸剁碎,以稀布挤出部分水分。肥膘肉150克绞成细泥,同江米粉100克、藕茸放在一起搅拌成糊;把豆沙泥200克分成18个馅心,用藕糊包成18个圆饼(直径2厘米~2.5厘米、厚1.5厘米~2厘米)。锅内放入熟猪油100克,烧至三成热时放入藕饼(里面7个,外围11个),用文火煎制。将两面煎成黄色,盛入盘内撒下白糖即可食用。吃起来外皮酥脆,里面柔软香甜。并有散淤、解毒、醒酒、开胃、疗腹泻之功效,实属老幼皆宜的佳品。煎藕饼原为民间风味菜,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成为开封菜中的传统名品。
糯米藕在《齐民要术》中找到了渊源,古代的蒸藕选用浸湿的稻草和稻糠将藕的表面擦干净,削去藕节,用蜂蜜灌至藕孔里,将酥油和面粉调和封下头,蒸熟,除去面,倒去蜜,切成片儿就可以吃了。冬天用熟的,夏天用生的。《武林旧事》中记载有“生熟灌藕”,该是这样的做法吧。
开封有一道甜菜叫蜜汁江米藕,原名“熟灌藕”,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甜菜。据传“熟灌藕”始于元代,以莲藕为主料,配以蜂蜜、淀粉、麝香少许灌入,煮制而成。元代《居家比用事类全集》记载了这道菜的做法:将莲藕从大头切开使孔眼露出,用淀粉加蜂蜜、少许麝香调匀成稀汁,从莲藕孔中灌满,再用油纸将莲藕包起来,入锅中煮熟,捞出去掉油纸,将藕切成片,趁热装盘上席。后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成为蜜汁江米藕。此菜选用白莲藕,经煮、酿、蒸、蜜炙而成。成菜软绵香甜,为宴席之名馔。
据《本草纲目》载:藕有主热渴、散淤血、解蟹毒、醒酒开胃、治腹泻之功效,久食令人心欢意畅。藕之质地洁白脆嫩,食法颇多,可拌、可炒、可蒸、可炖、可干炸、可蜜炙。它生于污泥而不染,洁白自若,质柔而坚实,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丝内隐。藕既是美味,又是良药。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