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过年不叫春节。春节原指立春之节,是二十四气节之一,并无过年之意。1912年辛亥革命时,废除阴历改为阳历,始称阴历元旦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产国成立,行公历纪元,规定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法定假日三天。由此,春节正式成为民众的节日。
春节,原本是古人在冬去春来之时,祈祀五谷丰登的喜庆活动。稷是五谷之长,谓谷神,故祭祀五谷始曰稷;夏曰岁,禾熟周期;商曰祀,祭禾周期;周曰年,禾熟之名;唐曰载,岁之名,俗称过年、年些。春节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节日,自农历腊月初八日开始,至次年正月十五日后结束,经历37至40天,世属罕见。
过年吃年糕是年节最古老的食俗,年糕是以黍子为原料制作的饼糕。古无磨,加工黍米采取舂打法,故年糕又称打糕,打糕发黏又称黏糕。“年”与“黏”谐音,借意粘着,转指留住,引申为吉祥永驻。所以,开封人凡遇过年、过节、结婚、生子、祝寿等喜庆日子,皆打黏糕、吃黏糕、送黏糕于亲朋邻里,以示吉利和同贺同喜。后世借“黏糕”与“年高”谐音,附会官位年年高升,儿孙年年高长,老人年年高寿,阖家年年高福之意,故年糕取代“打糕”、“黏糕”之名流行于世,成为年节必备食品。明《帝京景物略》始见“年年高”文字记载。
食黏糕之俗源于中州,九百年前已传入北国。南宋使臣洪迈《松漠记闻》始记:“打糕自中原传人金国。”并记女真人正月十六日为“放偷日”,该日无论车马、财物、妻女尽可偷,若当场被主人发现,可用“打糕赎回”。由此可见,打糕不仅是吉祥食品,而且还是非常金贵的礼品。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