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地处中原,历来重情义,尚往来,讲礼仪。嫡亲、义亲、朋友、师徒、街坊邻居通庆吊。结婚送礼,打发闺女出门添箱,生儿育女“祝九”(俗称做九天),老人生日祝寿,遇丧吊唁,逢年遇节备节礼瞧看。一家之内,衣食住行均以长者为先,幼者后,给长者端饭、送茶、递物必双手以奉,外出做事,“出必禀、反必告”,有的不仅对健在老人是这样,对已故祖先牌位也是如此。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当面教子,背后劝妻,枕边嘱夫。唯婆媳、姑嫂、妯娌之间关系处好不易,俗云:训教儿女言轻语重都看好,媳妇跟前说话得招护,最难得的小姑贤,妯娌老大任劳怨,姑嫂、妯娌、婆媳心贴心,全家欢乐土变金。
友人相见,民国前,男抱拳、鞠躬,女施万福礼,现今多招手,或是点头答话。生徒见老师,建国前和建国后一个时期行鞠躬礼,并道声“老师好”,老师答以“同学好”。建国前童子军行军礼,建国后至今,少先队是行举手礼。街坊邻居饭后相遇,道以“吃饭啦”,下班后相见道声“下班啦”,其他时间路遇问声“去哪儿?”如久别,则双手相握,并不停地上下摇动,说道“好久不见了”,“您好”。行旅问路,先下车后答话,恭立对方面前,视年龄性别予以恰当称呼,上年纪的人称大伯、大娘,年龄不相上下者称大哥、大嫂,少年儿童,称小弟弟、小妹妹。建国后一般都称呼同志,老人称“老同志”,幼者称“小同志”或“小朋友”,临别道声“麻烦您啦,谢谢”。商店、铺户见客登门,笑容以迎,店员学徒,连忙掸椅让坐,端茶递烟,顾客离去时,说“您慢走”、“欢迎以后再来”。街坊邻居相处和为贵,俗云: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不揭人短,不护已短,孩子做错了事,损及他人利益时,主动带孩子去赔礼道谦,谓之“赔不是”。
串亲访友,必理发净面,衣帽整洁,贫下人家,买不起新衣,旧衣也要洗得干干净净,无论如何也要换双新鞋,俗云:“脚底下没鞋(指鞋子破旧)穷半载。”新鞋上脚使人顿感精神、体面。
闻客至,热情迎于门外,人厅室,让客人坐,主人陪坐,客左主右,主人向客人敬烟递茶。如客人远道而来或时值酷署,要打水让客人洗脸,拿扇子或开电风扇,以当地土特产西瓜、冷饮降温解渴。头顿饭谓之“洗尘”,末顿饭谓之“饯行”,民间有“起身饺子落身面”之习俗。款待客人,习惯在家以便宴方式进行,客人坐上首,不论厅室坐朝何方,皆以里为上,谓之上座或首座,陪客坐两边,主人面向客人而坐,谓之“未座”。宴始,主人首先起立举怀向客人敬酒,陪客依次敬酒,客还敬。酒杯倒置者,示意不会饮酒或不胜酒量。珍馐佳肴,置客人面前,每上一道菜,让客人先尝,客人不下箸,主人陪客不先动筷。宴饮过程中,主人频频让客人叨菜。鱼头所向者,要连饮三杯,鱼尾所向者饮一杯,兴之所至,猜拳行令以助兴。客人不放筷不离席,主人陪客就一直奉陪到底。饭罢,边品茶边叙家常,凡双方感兴趣能增进友谊的事无话不谈。问及家庭成员时,称对方父母为“令尊”、“令堂”,俗称“恁爹”、“恁娘”或“恁爸爸”、“恁妈妈”;自称“家父”、“家母”,俗称“俺爹”、“俺妈”、“俺娘”。对方兄姐弟妹为“令兄”、“令姊”,“令弟”、“令妹”,俗称“恁哥”、“恁姐”、“恁弟弟”、“恁妹妹”,自称“家兄”、“家妹”、“舍弟”、“舍妹”,俗称“俺哥”、“俺姐”、“俺弟弟”、“俺妹妹”。称对方子女为“令郎”、“令嫒”,俗称“恁儿”、“恁女儿”,自称“犬子”、“小女”,俗称“俺儿”、“俺闺女”。称朋友之妻为“嫂夫人”,俗称“嫂子”,自称“内人”、“屋里人”、“我妻”、“俺老婆”、“你弟妹”、“孩他娘”、“孩他妈”。称对方丈夫为“大哥”、“恁掌拒的”,自称“夫君”、“丈夫”、“当家的”、“俺那一口子”、“你兄弟”、“孩他爹”、“孩他爸”。现不论男女大多称配偶为“爱人”,或直呼其名,老年夫妇多称之为“老伴儿”。素不相识初次见面,或自我介绍,或发问,问姓名则说“请问台甫如何称呼?”或“请问官印”、“大号”?答以不敢,贱名某某。俗谓“恁尊姓大名”,答以“敝人姓某名某某”。问对方籍贯,“未知仙乡何处”、“府上什么地方”,俗谓“老家什么地方”,答以“家居某地”。问年龄时,对老人“今年高寿”,同龄者“贵庚几何”,均答以“不敢”,“还小哩,今年虚度几十有几”。
客辞别,感谢主人盛情款待,主人答以“多有慢待请海涵”,并再三挽留,客人婉言坚辞并再三称谢。临行,客人在前,主人紧随相送。送行过程中,客人再三请主人留步,主人坚持再送一程,有的一直送至街口或车站,方作最后话别。主人祝客人“一路平安”、“一路顺风”,目送客人离去。
客告别时,客人来时如带有礼物,主人应酌为回赠。未婚或新婚的初次见新媳妇给见面礼钱,俗叫“压腰钱”。
有客在,要保持家中和谐愉悦欢乐气氛,如发生不愉快之事或争吵,也要立即收敛,破涕为笑,言归于好。客不走不扫厅室之地,以免失敬甚或产生逐客之嫌。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除亲访面会外,还有书信、发请柬、投名片诸多方式。书信旧时信纸多用印有红竖格子的白纸,一般每张十行,自右向左,自上而下书写。信封长约六寸,宽三寸半,正面中央印有寸宽、五寸长之红竖框格,内写收信人姓名。框格外右上写收信人地址,左下写寄信人地址。信的书写格式,给父母写信,抬头写“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文未写“敬请近安”,或“大安”、“福安”等,落款写“男顿首拜”或“叩拜”、“跪拜”等;给其他尊长写信,抬头写“××大人钧鉴”;同辈通信,抬头写“仁兄台鉴”、“贤弟如面”等;给丈夫写信,称“夫君大鉴”;给妻写信,称“贤妻如面”;给子侄写信,称“吾儿见字知悉”等。建国后,实行改革,信体一律横写,对尊长称大人,朋友同事,一般互称同志。通信手段古代全靠人骑,直接投递或驿站传递,千里捎书,辗转旬月,往往接读之日,已时过境迁。如今,不仅有电报、电话,而且有卫星、电脑等高科技现代通讯手段,千里邮递朝发夕至,电报、传真、自动电话遍通国内外,与亲友交谈,联系事由,足不出户即可完成。
请柬。柬同“简”,古代未有纸前,刻字于竹木谓之简,写于布帛者谓之帖,故请柬也叫“请帖”、“柬帖”或“帖子”。建国前,官场或私人宴会,通用大红金字请柬,上书“谨订于×月×日于寒舍(或×饭店、酒楼)略备菲酌,恭请光临”,将被邀请者姓名一一开列于左上方,右下角写主人姓名,或随附名片;接请柬后,凡首座例必于自己名下签“敬陪末座”四字,以示谦恭,余签“敬知”,“敬陪”。如因故不能应邀则签“因事致谢”。如今私人宴庆大多采用口头“知会”方式,很少用请柬的,唯统战、外事等公务活动和一些社团联谊活动中多用请柬方式,所用请柬设计新颖美观,印刷精致,已远非往昔可比。
名片,即名刺,也叫片子。在未有纸前,将自己的姓名刻于竹木上,谓之“名刺”,后来书写或印在纸上,但不废其原称。名片用以进见、贺节、送礼等,故交来往,因事不能亲身前往,送上一名片,即视同本人到场;如素不相识,初次相见,名片可起引进、介绍作用。民国以前,开封民间多用六寸长、四寸宽红单帖,书以姓名或某商店字号,用木刻长戳印成。民国以后通行三寸长、二寸宽的白硬纸片,称为“名片”。初用石印正楷,后改用铅印仿宋体正楷、隶书不等,以各人所喜好而定。名片设计大体有两大类,一是在正面中间从上到下将姓名印成一行,背后印别号、籍贯,谓之“一柱香”;一是中间印姓名,右上方印头衔,左下方印别号、籍贯,谓之“三柱香”。过去使用名片者多为政界要人及绅商,现多为工商企业的经理、厂长和供销人员、新闻采编、文化艺术名流及其他乐此不疲的人士。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