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历史上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1-11-19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kfdsw.com 阅览1,158次

朱志伟


6 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采取参观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中南海丰泽园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 鞠鹏摄/ 本刊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不断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和拓展历史视野,形成了缜密、贯通、联系的大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他对历史的客观性、连续性、逻辑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强调树立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教训,获得历史智慧,在历史中探索治国理政的经验

围绕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的本质、规律、经验等做了科学客观的界定和阐释。

这些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和根本遵循,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历史视野。

坚持历史观点 获得历史认知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等方面,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宽广的历史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不断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和拓展历史视野,形成了缜密、贯通、联系的大历史观,为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一,坚持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正确观点,坚持全面、客观、历史地表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还原历史人物。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并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由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而引出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论述,深刻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特别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并对三者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作了深刻阐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准。

对近现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了客观评价,着重阐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他指出:“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这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

坚持历史的连续性,历史不可割裂,既要承认历史发展时期的特殊性,又要在历史的前进中找到发展的内在逻辑性,通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和生动表述,反映出他强烈的历史纵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坚持辩证法,对各历史时期作出重大判断。

运用辩证法,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研究和阐述历史,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重要特征,他多次强调要看到历史向前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矛盾,对不同历史阶段进行科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他深刻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依据。”

坚持唯物史观,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各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些论断和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正确观察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基本遵循。

第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他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他多次从中国近代史讲起,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进行总结,引用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坚持正确的历史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大历史视野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的浓烈情感,对家庭道德等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推崇等,表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

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一些污蔑党的领袖、攻击党的历史、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不良言论,给思想舆论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应在翔实准确的史料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下,用史实说话,面对错误言论,敢于发声、勇于亮剑、敢于斗争。


8 月19 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汪洋向西藏自治区、西藏军区、武警西藏总队、西藏自治区政法系统、中国佛协西藏分会分别赠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题词的“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贺匾和贺幛 黄敬文摄/ 本刊

借鉴历史经验 运用历史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他对历史的客观性、连续性、逻辑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历史既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主观臆断,强调树立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教训,获得历史智慧,并要深入学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把握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提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和朝代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等著名论断。

第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推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根”“魂”“基因”“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他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显示了历史睿智和历史智慧。

历史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交替,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价值源泉,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来源。

第二,从党的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论断。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视野的重要特征和鲜明特色。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创新变革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坚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共同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提高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行考量并作出准确判断,聚焦时代之问,探寻时代之需,针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总结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效极其重要。因为历史不仅记述了前人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而且还蕴含着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精华,即包括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立足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从历史的维度和角度,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回顾,聚焦现实问题,谋求解决方案,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重要表现。他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而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地、科学地、实践地看待历史发展,在历史中探索治国理政的经验,认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统筹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因素,提出和实施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这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李响摄/ 本刊

把握历史规律 汲取历史智慧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一部“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基于多年的勤学思考及丰富的从政经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有着科学的认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寻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分析、得出结论、汲取智慧。在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他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的功效和规律有着极强的时代蕴意。这不仅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还体现在认识规律基础上的科学实践之中。围绕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探索党的执政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反腐倡廉有许多可资借鉴的规律和经验,指出要“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对古代经验,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和警示,为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执政党建设问题高度关注,不断从历史中寻求解读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密码。在深刻总结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他坚持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等的能力水平和执政水平,坚决用历史智慧推进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和管党治党水平。

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入总结历史,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正确研判,以全新的历史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第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基于这种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历史的眼光和观点,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放眼世界,以宽阔的眼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这种深远的历史思维贯穿于“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等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的各个环节,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

当今,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先进的世界文明。要用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人类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应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他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种历史解答和历史思维,立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牢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深远的历史思维,正确对待历史、科学正视历史、自觉运用历史,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彰显了大国领袖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历史视野,这种大历史观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1年第34期)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